|
|
中新网12月21日电 12月20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传出消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两年来,稳健财政政策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明年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农业税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彻底取消农业特产税;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进行综合直补;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
文章指出,这些“高含金量”的支农政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稳健财政政策这几年来所发挥的作用。2003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摆脱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及结构性问题却日益突出,局部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煤电油运偏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稳健财政政策应运而生。
文章认为,稳健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双减”,即减少财政赤字总量和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2005年,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3000亿元,实际执行为2999.5亿元,比上年减少192亿元左右;同时,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1100亿元调减为800亿元。2006年更进一步,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安排2950亿元,比上年减少49.5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调减为600亿元。总量调控的合理把握,既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又向社会传递了政府的政策信号,有效缓解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
文章进一步指出,稳健财政政策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两年来,为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财政政策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近两年来,中国税收制度不断调整与完善,不仅增强了收入分配的调节效果,也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例如,多次调整出口环节税收政策,提高对外贸易的增长质量;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消费税的应税品目进行了有增有减的调整,合理引导消费;调整资源税税负,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财政还加强了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2006年中央财政集中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预计达到1520亿元,大大增强了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配合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创新,中央财政今年安排县乡财政奖补资金235亿元,比2005年增加85亿元,初步建立了增强县乡财政能力的机制。
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各项经济运行指标波幅明显减小,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宏观调控是经济生活的常态,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确定不同的方向和重点,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2007年要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重点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
据了解,财政将继续增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确保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比重比2006年提高。另外,在加大“三补贴”和综合直补力度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等方面也将有所突破。
据介绍,明年将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同时稳步推进其他税制改革,如做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车船税条例,调整和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完善印花税政策等,以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许志峰)
(责任编辑:黄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