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一路向东奔去,在安徽境内拐了个大弯,把江南变成了传统称谓上的江东。芜湖,就坐落在这个巨大的拐点上,像个成长中的孩子,静静地躺在母亲河的臂弯里。
这是一个218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又因为地属中部省份偏居江南一隅,过去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城市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向前迈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环境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皖江之畔一颗耀眼的新星。1998年至今,芜湖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一直高踞全省第一,比全国的平均增幅高出5.5个百分点;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市行列。除了巧借“东风”之外,芜湖崛起普适性的经验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人民论坛记者专程赴芜湖进行采访。
大讨论催生国家级开发区
“如果要总结芜湖市的崛起与发展,经验可能有很多,但关键的一条是:芜湖市几届领导的超前意识,他们敢想敢干的魄力,使我们芜湖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在与芜湖市经济界的朋友们座谈交流时,他们反复对记者说起这段话。
在芜湖,记者边走边看,听到不少答案。有人说,芜湖的快速发展,是因为“确立了招商引资的主线”;也有人说,是“培育起三大支柱产业”;还有人说,是“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环境优化所致”。
但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
“加快发展,从解放思想开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思想解放的程度越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这些已成为芜湖近些年来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过去的10多年里,芜湖市已先后开展5次全市性的大讨论。
实践证明,每一次大讨论,都成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先声和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的前奏。
位于城北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芜湖“新三景”之一。
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城市里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这里的工业总量已占到芜湖市的一半。芜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维水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开发区,绝不可能有芜湖今日之成就。他还说,如果没有1992年那场大讨论,开发区可能早已“流产”。
据了解,那是一次由芜湖市委精心策划、题为“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的大讨论。当时,芜湖工业产业结构小而全,经济陷入困境。也是此时,党中央作出了“开发浦东”的决定,安徽省旋即制定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于是,讨论的议题极富针对性:芜湖要不要开放?怎么开放?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摆在哪里?
谈起这个话题,不少人至今仍记得当时激烈的“唇枪舌战”。仅仅为了开发区在当时全国一哄而上的情势下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就争得面红耳赤。
讨论的最终结果今天已无悬念。芜湖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把开发区列为开放的重要举措,坚决不动摇。3年后,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10年后,三大支柱产业——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以高达80%的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这场讨论,确定了芜湖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重塑了“芜湖性格”——大胆开放、敢于创新。这,成为芜湖走向未来的精神财富。接下来,芜湖才有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对外开放港口、国家级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三个国家级”,有了三大支柱产业,有了芜湖长江大桥,有了中山路步行街和鸠兹广场,有了全国一流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芜湖人才有了想大的、干大的、干成大事的胸襟和气魄。
之后,芜湖市又组织了4次大讨论,每到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市委都要进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神秘的温州人”大讨论,发生在芜湖财政不再赤字、改革开放成效初显的1998年底,为的是克服“小富即安,小胜则满”思想;“怎样做跨世纪大开放的芜湖人”和“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则分别选择在告别“九五”迎“十五”、我国加入WTO的关键时期,芜湖人应该如何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如何去应对新的开放浪潮和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去年,芜湖市委又提出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芜湖”的大讨论,全市各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积极融入到这一活动之中。每一次大讨论,都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每一次大讨论,都带来了芜湖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
不断为干部和企业家“洗脑”
由芜湖向东,便是“长三角”,再向东,就是大海了。
“长三角”代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而芜湖就坐落于“长三角”的西北角上。从2003年开始,“长三角”一词在芜湖已成了街谈巷议、市民耳熟能详的词。这缘于芜湖市委发动的一场题为“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快芜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全民大讨论。
芜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维水告诉记者,市委专门编写了一本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简介》的小册子,发放到全市所有公务员手里。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强烈直观的对比,让芜湖人认识到自己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差距何在。
然而,真正要“融入”,喊喊口号、发发议论不能达到目的。芜湖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融入要“神似”,不仅仅是“形似”。就是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而不是慌不择路式的盲目赶超。为此,芜湖市委及时提出在全市开展“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讨论,使全市上下首先从思想观念上与长三角接轨,进一步摒弃传统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在开展大讨论的同时,芜湖市还不定期邀请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来为当地的干部和企业家“洗脑”。“几乎每一两个月就要举办一次,而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次都参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靳伟告诉记者。专家们讲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到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等等,这在省内的其他城市还是不多见的。
“向东看齐”。这是芜湖人谈论较多的另一个远想。就在今年3月,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专家组成员沈玉芳博士对外宣布,除了原来的沪杭宁等16个城市,将正式把芜湖等7个城市纳入长三角规划。
与全球第六大经济圈同台共舞,这是长三角周边的城市所梦寐以求的,但芜湖人则是另有一番考虑。“向东看齐,这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思想观念方面的看齐,东向战略,不是把高速公路修到长三角地区就够了,只有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接轨,才是实现全方位的无缝接轨。”接轨长三角,芜湖真正的目的是“借路出去、借江出海。”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之源。
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对记者说:大讨论是一种战略,也是一个策略。这有两层含义:当市委酝酿“大动作”时,便“设计”一场全市性大讨论,以此统一认识,引导思潮,为决策推进奠定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层含义是:通过干部群众的参与,起到凝心聚力、集思广益、调整和完善决策的作用。
10多年里,芜湖市委开展了5次全市性大讨论。实践证明:每一次大讨论,都体现了“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的工作艺术。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这是芜湖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