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1984年2月8日,小平同志在“鹭江”号游艇上,与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等研究厦门特区发展规划。(李开聪 摄)
云霞飞渡。
世纪的风挟涌着海西的浪一波波拍打撞击着鹭岛的礁岸。
傲立东南的共和国大厦之门,以海洋的胸怀吸纳着世界的风云潮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缘催生了一片生机勃发的“试验田”,勤劳智慧的鹭岛人民放飞思想,唱响了激越澎湃的“天歌”。
经济特区的建设终于给了这座英雄的城市美丽的城市抒展豪情的历史新纪元。25年的风雨兼程,厦门——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的版图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
世纪的巨轮拉响了跨越的笛声,锁定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坐标,乘风破浪,提速前进。
一路高歌!
站立巨轮的船头,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厦门经济特区航船上的瞭望者,经济特区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充溢胸廓的是如炽如潮的激情。
我们与特区同行,我们与特区同唱,我们与特区同欢;我们与特区同砥砺,我们与特区同成长,我们与特区同喜悦。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厦门日报》推出纪念金版,以新闻记者的眼光,描述特区的成长,别具一格。
在中共厦门市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具体部署指导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紧密围绕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肩负时代的使命,团结拼搏,意气风发,积极向上,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更大作为,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的要求,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呐与喊、鼓与呼。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反映人民呼声。
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以生动的新闻报道、富有说服力的话题阐释、丰富的资讯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报道中影响扩大,经济生活在报道中不断激发出活力,和谐社会建设在报道中推进,海峡两岸日益热络的交流通过我们传递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愿望。
25年,是厦门经济特区辉煌的25年,也是厦门新闻事业辉煌的25年。一批批厦门经济特区的新闻工作者与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用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用夸父逐日的勇毅和坚韧,用心血和汗水,用光荣和梦想,成就更高远的目标,书写了一部部恢宏的行动史诗,树起了一座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难忘昨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回视走过的路,依然花团锦簇,掌声缭绕,令人神往,令人难忘。一曲壮美的时代主旋律回响在鹭水闽山,一串亮彩的交响音符叩动着我们的心弦。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0年,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潮流的汹涌澎湃,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手指指向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国开放了!建立经济特区在五千年的华夏大地激起了强有力的冲击波。
厦门开放了!建立经济特区结束了这座完全封闭的“海防前哨”的昨天。
鹭江两岸,热潮滚滚;五老峰下,热浪阵阵。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洋溢在岛城的大街小巷。活跃在城乡各个行业的厦门新闻战线的同志们,也以充满新奇充满探索充满爱护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此,翻开了厦门新闻事业崭新的一页。
新闻的力量就是公众的力量。社会学家西艾弗莱认为,人们至少通过新闻来创造当天的舆论。作为舆论制造者或者创造舆论的手段,新闻不是第六种力量,而是第一种力量。
新闻在路上,我们在路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厦门经济特区的新闻工作者以全新的姿态再出发,迎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以特区人的开拓、进取、守信和文明的精神,再次书写共和国改革开放崭新的一页。
关山无坦途,前路有险阻。
听,跨越的路上又响起特区党的新闻工作者——赤诚执著的“精卫鸟”追逐新闻那铿锵有力的足音……文/江曙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