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1年10月中旬,厦门日报摄影记者翟培富(右二)等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工地现场采访。(资料图片)气派繁忙的厦门国际机场。(郑晓东 摄)
一、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
1981年10月15日,位于厦门岛西北部的一个僻静小渔村——湖里,传来了一阵阵炸石的隆隆炮声和掘土机、推土机、载重汽车的马达轰鸣声。经国务院批准,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湖里出口加工区当天破土动工,它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宣告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诞生。
二、1982年1月10日,厦门国际机场破土动工
厦门国际机场于1982年1月10日破土动工,机场占地2平方公里,跑道长2500米,宽45米,停机场面积2.4万平方米。经过22个月日夜奋战,于1983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
三、1984年2月7日至10日,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
1984年2月7日至10日,这是厦门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正当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来到厦门视察。邓小平在厦考察后欣然挥笔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指出:“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部的经济,特别是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的重要部署……”
四、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沧和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
1985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宣告成立。1989年2月,厦门市政府抓住时机,积极申请在厦门设立台商投资区。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沧和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享受特区的优惠政策。3年后的1992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由此,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中,厦门独占了三个。
五、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
1990年12月30日,由原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的火炬高新区,在位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南面1.6公里处的小东山段破土动工了,这块总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即现在的火炬园),是当年国家科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的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次年10月17日,第一家企业——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进入厦门火炬高新区。1992年8月21日,世界500强的ABB开关进驻厦门火炬高新区。
六、1991年12月18日,江泽民出席特区10周年庆典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典于1991年12月18日举行。这一天,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厦门市体育中心鲜花簇拥,彩旗飞扬,一片喜庆气氛。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党、国家其他领导人,中外来宾2000多人,同3万多名群众欢聚在一起,共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七、1992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象屿保税区
1992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象屿保税区,这是我国陆续诞生的第13个保税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小的保税区,一期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对于厦门来说,实施“境内关外”政策的这一特殊区域也成了“特区中的特区”。2004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象屿与其他6个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这些保税区通过与港口的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逐步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2005年12月23日,厦门保税区与东渡港的“区港联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
八、1994年3月22日,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
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绝对多数的赞成票,通过了《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厦门成了继深圳之后取得了立法权的第二个经济特区,厦门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订了符合厦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需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法规77件、规章123件,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加强厦门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市进程,促进特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整理/本报记者 李晓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