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口井
文/舒乙
舒乙,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起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中国现代文学界定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样子,大体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可以简称为“五四文学”。一般说来,人们都认为“五四文学”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孕育诞生的。
认真分析起来,此话不全对,只对了一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的来源是三个,宛如它有三口井,缺了其中哪个部分也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水源和水系。
第一口井当然是外国文学。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响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批元老级的大将差不多都在外国留过学,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冰心、许地山、梁实秋、闻一多、李人、徐志摩、艾青,以及老舍、巴金这样的作家都是在外国走上文坛的。他们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留日的,一类是留英美的,还有一类是留俄的。后来,这三类作家的政治倾向性和思维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最近又有一个有趣的统计,1937年以前留法的中国作家也是一支大队伍,其中名家居然有二十人之多,有四人先后被法国总统授以勋章加以表彰,他们是巴金、盛成、艾青、李治华。当然,即便不是留学生,中国现代作家也无一不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和熏陶。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五四文学”的作家差不多都是翻译家。他们一边写作,一边翻译,把外国文学名著成批地介绍到中国来,急于用外国文学来取代中国古典文学,达到更新换代的目的。茅盾、曹禺、郑振铎等人不是留学生,但他们的外文也都很棒,也都搞翻译。直到如今,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还远远多于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道理很简单,古老的中国在近代被外国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强烈的救国救民思想,他们向外国学习,变法图强,文学成了他们手中的重要武器,以新文字新文学形式给人民以新思维和新眼光。
第二口井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刚好赶上古典教育制度的末班车,他们的古文底子非常扎实,唐诗宋词都能倒背如流。鲁迅先生自己后来虽然不想向后生们推荐任何一部中国古书,自己却是熟读古典百家的,他爱写旧体诗,爱看汉代拓片,还在大学里系统讲授中国小说史,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是从那个阵营中冲出来的,又杀了回马枪,浑身上下仍有那个阵营的基因。这些基因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后来发生了巨大变异,造就了一个特别的新文学。不管怎么说,这个新文学还是中国的,它的根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上。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典雅、精致、简练和文化传承在中国现代文学身上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口井是中国的民间文艺。这里面包括着许多艺术品种,譬如说书、民谣、民歌、曲艺、地方戏等,而曲艺本身的小品种又是何其多,包括大鼓、单弦、相声、快板、快书、牌子曲等等。“五四文学”受马列主义文艺观影响很大,注重研究文艺的起源,也就格外注意对民间文艺营养的汲取。北京大学很早就有采集民谣和民俗的学术团体,而且成果丰硕。抗战时期,不论是在西南,还是在边区都广泛流传着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口号,文章入伍,文艺下乡,向工农兵学习蔚然成风。
中国现代文学拥有若干大师级作家,拥有一批经典作品,这绝非偶然,因为它有上述的三个源泉。
反观中国当代文学,在这三个方面,比起现代文学来,都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当代作家的外文水平普遍不高,能看外国作品原文者甚寡,边写作边翻译者几乎没有,出国留学的作家也不多;当代作家的古文底子一般来说相当差,颇有些文化断代的迹象;当代作家普遍和民间文艺疏远,像老舍、赵树理那样的“连踢带打”十八般武器都拿将起来的作家已经绝迹。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念叨念叨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口井,重温一下三个来源的丰富性,并非多此一举。
今日的世界丰富多彩,多由三口井里汲取些营养和技巧,加上自身特殊的感悟,相信我们的作家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来源:《文明》杂志)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