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不等同于国耻
撰文/王新华
前段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了新版教科书,日本外相还发表谈话,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要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改变陈列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几乎等同于反日教育。
我在和一位日本人士会面时说,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反日教育。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中国人民是“以德报怨”。对战后问题的处理,中国放弃了政府间的战争赔偿,改造并释放了全部日本战争罪犯。 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更不是为了煽动反日情绪。中国人民纪念那场战争是为了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我们的人民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是为了表明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耻辱。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耻辱总挂在嘴边逢人就讲呢?对这样不堪回首的耻辱中国人民都想尽早忘掉它。但是,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你们所谓的耻辱都是捏造的,都是不真实的,那中国人民就有必要站出来说一说了。
日本的一些学者提出:中国人说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人,那就拿出名单来,姓什么叫什么?拿不出名单,就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30万这个数字肯定不是精确统计,精确统计要到个位,中国当时的国力和形势不允许做这样的统计。有日本学者提出人数是20万,或者10万、7万,等等。但无论如何,最基本的事实是在南京发生了屠杀,被杀害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的战俘及南京的和平居民!因为“30万”不是精确的数字,就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毫无道理!奥斯威辛集中营迫害了约100万人,这也做不出精确的统计,那么是不是要说奥斯威辛也是虚构的呢?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问题,日本政府应该拿出应有的诚意。但事实上呢?日本政府把修改历史教科书说成是民间的行为,强调他们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政府不能干预。不错,教科书是学者编的,但还是要经过文部科学省的审批,这和中国专家编写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是一样的。说民间行为与政府无关,这可信吗?实际上这是日本政府的纵容和放任!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损失达6000亿美元。中国人民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敌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中国是这场战争的战胜国。应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壮丽史诗和雄伟画卷,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
我认为,过去我们对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特别是对我们的胜利宣传得不够。过去很多人一讲抗日战争就是“九·一八”、南京大屠杀,仿佛抗日战争只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这些不是不应该讲,但只讲这些是不够的。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至今还在享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我这里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首先,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了50年,是抗战胜利才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还有,晚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中被废除的,包括领事裁判权的废除,列强在中国各地租界(除香港和澳门)的收回。再就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从一个任人欺凌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因此,我们应当全面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伟大意义,在进行国耻教育的同时,还应当进行胜利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明明是战败国,但在日本今天的历史教育中,却把“无条件投降”说成是“终战”,好像日本不是战败者一样。中国是胜利者,却只注重强调“国耻教育”,我以为,这有片面性。
我国的博物馆、纪念馆都担负着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就这些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题材,就是历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耻教育和胜利教育。
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国民的胜利教育,以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战胜国的意识。这些意识的缺乏,就可能造成自卑心理。我们应该把胜利纪念日和纪念活动固定下来,把每年的8月15日和9月3日定为纪念日,就像俄罗斯每年都要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一样。
当今世界不同情弱者,只尊重强者。我们只纪念南京大屠杀,纪念“九·一八”,感动不了日本的右翼势力。只对他们讲我们耻辱的事情,不可能博取同情,他们也不可能因此停止参拜靖国神社。
胜利教育的核心,就是抗战精神。抗战精神的内涵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一往无前,夺取胜利。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很好地总结概括出来,激励、鼓舞中国人民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