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人物的谢幕,和一个人的老去一样,都是历史规律,谁也不能回避。2006年,一批曾活跃在国际政治风云中的标志性人物,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告别权力中心,他们中有的人或许还在期待东山再起,有的人却注定将永远离开这个给予过他们荣耀、也曾使他们屡屡碰壁的舞台
他们走下政坛
他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局部的世界格局,而他们的离开,也或多或少是其自身被影响和改变的结果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被几乎遗忘了整整6年之后,91岁的智利前领导人皮诺切特因12月10日的辞世再次为世人关注,其时,距离他告别政治舞台已经过了8年。 皮诺切特去世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发表告别演说,20天后,这位“世界总统”也将正式结束自己的外交生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政权更替、人员交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2006年,一批标志性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告别权力中心,却成为国际政坛一道特别的风景。他们中有的人或许依然不愿放弃,有的人却注定将永远离开这个给予过他们荣耀、也曾使他们屡屡碰壁的舞台。在年终岁尾的时刻,《国际先驱导报》通过驻各国记者的视角,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群人身上。因为,他们的幸与不幸,上台亦或离开,都已经不仅仅只属于他们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言行影响着局部的世界格局,而今天的离开,也或多或少是身处权力中心的他们自身被影响和改变的结果。
善始善终不容易
“所有的迷惑都有了结果,该走的时候你不用多说......”科菲·安南或许没听说过这句中文歌词,但对他而言,现在却真的是到了“该走的时刻”。从当年“低调的黑马”,到稳稳地坐满了联合国秘书长的10年任期,安南或许比他的前任加利更懂得如何在大国间纵横捭阖,而他谦和与温顺的性格,虽饱受非议,但也可能正是他得以善始善终的根本。与安南一样,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离开也被看成是顺理成章。9月25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新总裁安倍晋三确定新一届领导班子,翌日上午,小泉内阁总辞职,下午,安倍正式出任日本首相。自2001年上台开始,小泉在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形象,令关心日本的人士充满了困惑。一个政治人物完全以一己之性格行事或许没有错,但将邻里关系搞得鸡飞狗跳的同时仍百般狡辩,就实在让人费解了。
被迫下野很窝囊
任期结束时正常卸任,应该是政治家们最合适的离职方式,但并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到这份安静与平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此刻应该对此有着复杂而切身的体会。曾经的显赫声名,以及“二进宫”后的杀气腾腾,都在伊拉克战争的泥淖面前风去了无痕。有人将拉氏的遭遇归结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没落,是否如此或可商榷,但至少对他本人来说,这个结局的确有点悲壮。在韩国,前总理李海瓒的下台竟缘于一场“高尔夫风波”。这位过度迷恋高尔夫的总理,“运动”起来真是不分场合,当韩国铁路工人举行的全国罢工导致交通基本瘫痪时,他却飞抵釜山照常打起了高尔夫。总理轮流做。在韩国,一届政府换上几任总理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按此推理,尽管任期还不满两年,对李海瓒来说已经够长了。如果说被迫下野是一种屈服的话,在压力面前拒绝下课则实实在在地展现了政治人物的韧劲。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斐济总理恩加拉塞的职位都在12月风雨飘摇,但两人目前都拒绝辞职。和他信相比,西尼乌拉们是幸运的,至少还能为保卫政权而抗争,但泰国前总理他信却是后院起火,直到今天仍不得不在异国流浪。
身体老迈话凄凉
尽管贝卢斯科尼拒绝认输,而且一直“战斗”在反对普罗迪政府的第一线,但11月26日的那次晕倒,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这位意大利前总理“岁月不饶人”。没有谁可以在与自然规律斗争的过程中获胜,这一点恐怕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最有感触——假如他现在还神志清醒的话。以78岁之高龄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上奔走,在“永久丧失履行职权的能力”后,不仅单边撤离计划被束之高阁,一代枭雄的政治生命亦以这样的特殊方式结束。这一年,皮诺切特辞世,沙龙昏睡不起,萨达姆被判绞刑,卡斯特罗身体不适至今未公开露面……一个人的老去,和一个政治人物的谢幕,都是历史规律,谁也不能回避。只是,当曾经叱咤风云政治人物是因衰老才谢幕的时候,依然让人感触良多。(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报道)1
安南:辛酸谁人知
在妥协和无奈中走过10年的安南,可谓既得意天下,又风雨兼程
国际先驱导报驻联合国记者刘旸辉报道“(美国)应该停止借‘反恐战争’之名,执行一意孤行的外交政策,并进行侵犯人权的活动。”如果不是有特别的背景,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对美国赤裸裸的指责,竟出自“老好人”安南之口。12月11日,在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在即将告别的时候,安南终于有机会一吐自己心中的不快。两个月前的10月13日,当68岁的安南对刚刚当选为联合国新一届秘书长的韩国人潘基文表示祝贺时,脸上的笑容异常开心。这位人类历史上首位“黑人世界总统”,终于即将圆满完成了使命,并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风光离任。然而,回顾安南的十年秘书长任期,可谓得意天下,又风雨兼程。“我有192个主人”10年前的那次“意外”当选,被认为是美国人赶走不听话的加利的结果,所以很多人都把安南看成是“美国的人”。事实上,面对美国的指手画脚,安南每一次的洗耳恭听也的确给了外界这样的口实,虽然最终他往往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办事。安南任秘书长10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最为繁忙的10年,这期间,维和人数达到历史顶峰,而安南也成为历任秘书长中出访战乱地区最多的一位。1999年,他亲临战火纷飞的科索沃,站在一栋楼房的阳台上,炸弹在不远处炸响,他却镇静地在那里通过手机与各国领导人交谈了两个小时。这份真诚和勇敢,不仅为安南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更使他在2001年得到了瑞典诺贝尔委员会的垂青。在他们看来,安南出任联合国秘书长,增强了联合国的权威性,且安南是公认的和平使者,甚至有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如此发问:“不选他又能选谁呢?”的确,推动联合国改革、加强对艾滋病的应对,以及对解决国际焦点问题的干预等方面,安南领导下的联合国看起来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安南那张黝黑的脸孔也越发憔悴——他曾戏言自己有192个主人,在如此多的会员国之间做协调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尴尬有谁知即将离任的前夕将炮口指向美国,其实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意外。2003年,当美国绕开安理会擅自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安南即顿感自己的和平努力付之东流,联合国多年来辛苦建立起的尊严和威望也丧失殆尽。于是他公开批评美国发动战争是不合法的,结果自然是招致了美国的报复。美国人祭出当年“罢免”加利秘书长的手法,部分议员要求安南迅速辞职,甚至连总统布什都出面讲话,说美国人对于联合国的信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安南的领导地位似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他坚拒辞职。经历了种种“刁难”后,安南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2006年6月6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布朗在一次研讨会上对美国霸权主义给联合国造成的困难进行了批评。此举再次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弹,而第二天安南就明确表示支持布朗的讲话。12月11日,安南在密苏里州独立城发表他在美国的最后一次演讲,他语重心长地引用了联合国的创建者之一——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一句名言:“伟大国家的责任是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而不是统治他们”来提醒美国应该充分参与联合国事务。
2
他信:落难他乡客
“要正直,要纯洁;也要宽宏,和包容。”近期这首传唱泰国南北的爱国歌曲,或也是他信的心情写照?
国际先驱导报驻曼谷记者凌朔报道告别了闷湿雨季的曼谷,近来的天气又逐步燥热起来。特别是当开车到总理府附近总是被半路拦截临时检查,实在是件叫人烦心的事情。好在泰国新政府在政变两个多月之后作出了解除曼谷军事戒严法的决定,总理府欧式的圆顶主楼这才显得清静了许多,泰国人又可以在周末闲暇之时,在总理府门外的人行道上摆摊设点,吆喝叫卖。而总理府内,看起来却好像没有变化,只是在主厅侧墙上历任总理画像名单的末尾,多出了他信·西那瓦的画像。这一年,入主泰国总理府近6年之久的他信走了,府邸内仅留了张画像,以及一块标有“泰国第23位总理”的铜制小铭牌。“失业者”被遗忘?大多数泰国人并不知道他信在哪里,也没有人问及他的近况。在12月10日的游行中,集会组织者很明确地公开表示,“现在不是谈论他信的时候,他信问题目前并不是首要问题,恢复宪法和民主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经历一场针对自己的政变之后,今天的他信似乎已经是“无官一身轻”了。正如他本人在美国和英国旅行时对媒体说的那样,“我已经是个失业者了”。这样的话语似曾相识。早在今年2月,他信迫于压力解散国会下议院,并在重新大选计划遭遇抵制后,决定暂离总理府开始寰球旅行。4月6日,一辆小皮卡在总理府主楼前拉走了他信的个人家当。他信当时说:“从现在开始我将是个闯荡世界的失业者。”当天,在他领导的泰爱泰党总部门前,面对许多前来支持他的民众,他信潸然落泪。而对一群跟随他采访的记者,他信则这样表达心情:“我失业啦,别再跟着我了,去跟踪那些有价值的官员挖掘新闻吧。”此时,他信的声音有些沙哑,谁也不知道这是他的心里话,还是在自嘲。在此后1个月,尽管他信又回到总理府,但也一直是在批评和支持的双重压力中苦苦经营,直到9月中旬他出访欧洲并直接飞往美国纽约参加联大会议,军事政变的突然发生,直接促成了他信政权垮台。依然是话题人物然而,与许多卸任的前总理不同的是,他信至今没有返回泰国,这成为泰国媒体时刻关注的一颗“新闻定时炸弹”。泰国许多分析家都认为,他信归来之日,必将是风波再起之时,无论他是真正“告老还乡”,还是“卷土重来”。毕竟,他在泰国,仍有许多支持者。曾经是泰爱泰党中最主要集团派别首领的颂萨近日公开表示,他信虽然已经被迫下台,但他的势力仍不容忽视,在北部及东北部仍有许多支持他的底层民众,假若再可参选,“他在短时期内仍将是最大的选票所向”。政变军方和新政府曾多次表示,作为一名泰国公民,他信可以在任何时候回家;但他信则坚持自己的“国际旅行生活”。他的低调态度,使其未来的方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以至他在香港购物、在巴厘岛休闲的细节,都成为泰国人茶余饭后品味的话题。11月初,泰国《民族报》刊登了一首题为《可曾见过他》的英文小诗,并附上了几张他信在英国街头闲逛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在一间咖啡厅内,他独自站在吧台前出神,端着一小杯咖啡。不管怎样,他信未来的走向,仍是泰国政界、军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所在,尽管谁都不明说,但他以及他的支持者的一举一动都倍受瞩目。政变后,已经有多个组织在曼谷地区组织了小规模集会活动,要求尽快恢复政治民主。12月10日,一个名为“反9·19政变集团”的组织在曼谷市中心的王家田广场举行了2000人游行集会活动,要求临时政府下台,废除临时宪法,恢复1997年宪法,并呼吁尽快举行大选,恢复正常社会政治秩序。针对这些反对声音,新政府总理素拉育已经表示愿意与这些集会组织会面,听取他们的意见,但至今未有回音。
3
小泉:怪人终远去
“怪人”、“比怪人还怪”是日本政界人士给小泉“盖棺定论”的绰号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钱铮报道仅仅是离小泉辞职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东京的很多事情已悄然地发生了改变。在日本自民党总部服务中心,原本出售的小泉形象的毛绒玩具已经告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钥匙链和手机绳蜷缩在柜台的一角,小泉手书字幅的影印件也已下架,摆上了安倍的墨宝。看来:再热闹的“小泉剧场”也终于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内阁频繁更迭后,小泉以连续在职1980天的纪录打造了日本历代内阁中第三长寿的政权,也成为中曾根康弘之后唯一做满自民党总裁任期的首相。5年半的时间里,小泉自始至终都和“毁誉参半”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他在国内推行的一些政策,诸如把国债发行额度控制在30万亿日元以内,推行整体的金融再生计划,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贷款,使持续低迷的股价反弹,日本经济逐渐步入复苏的轨道,以及导入小选举区制和政党资助金制度,使政坛与金钱有关的丑闻大大减少等,这些都受到了日本国民的普遍认可。但是,更多的是频频引发争议的举措。小泉推动邮政民营化,反对者称他解散众议院这种“逆我者亡”的做法破坏了政治民主气氛;推动包括金融、税制、社会保险在内的全方位结构改革,也被认为从工资和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来看,家庭经济疲敝的势头依然明显,甚至由于小泉政权的经济运营,经济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愈发严重。早在1998年小泉参选自民党总裁时,田中真纪子就认定他是怪人,此后“怪人”成了小泉固定的绰号。在邮政民营化过程中,他的怪人特质登峰造极。2005年,小泉放话不惜解散众议院也要让邮政民营化法案获得通过,并且听不进自民党内任何折中意见。森喜朗前往劝说,小泉只拿出一片干奶酪和一罐啤酒招待这位前首相,也不接纳森喜朗避免解散众议院的建议,森喜朗只能以一句“比怪人还怪”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小泉执政期间推行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竭力提升日美同盟关系,却根本不把亚洲邻国放在眼里,他在任期内先后6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致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困境。在互联网上,小泉的照片被亚洲邻国的网民们设计成各种可笑的形象来嘲弄,而在他任职期间,亚洲国家发生了针对日本的多次游行抗议活动。舍近求远的外交政策,也使其一心推动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宏伟计划成了泡影。如今,小泉已走下日本政坛,但他在亚洲乃至国际外交舞台掀起的风浪是否平息还需拭目以待。
4
沙龙:英雄迟暮时
沙龙的突然倒下,使中东和平进程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国际先驱导报驻耶路撒冷记者华春雨、齐湘辉报道以震惊世界的方式把以色列人“拖”出加沙,出其不意地解散议会并组建“前进党”准备大选,却在选举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轰然倒下,这些极可能将构成沙龙生命中“最后篇章”的“传奇”,为他的一生再添了浓重的色彩。巨人也好、“屠夫”也罢,沙龙在2006的突然倒下,让以色列政坛一时再难找到有如此号召力的政坛强人,而这位强人的倒下,也使中东和平进程前景更加模糊。昏睡中的2006从2006年1月4日起,已经78岁的沙龙在遭受第二次中风打击后,至今再也没有苏醒,以色列政坛的沙龙时代也随着他被宣布“永久丧失履行职权的能力”而结束。此后,病床上的沙龙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只有关于他几次出入加护病房的只言片语。这位传奇人物或许不会想到,关于他的医疗费问题,竟然会引发国会和政府的争吵,而以黎冲突期间,媒体居然以“沙龙突然睁开双眼”来炒作。如今的沙龙静静地躺在特拉维夫附近的谢巴赫疗养院呼吸科病房里,耳边不再有议员的争吵,也不用再为以色列的安全和巴以和平的前途殚精竭虑。他的家人说,会用一切办法继续维持他的生命;媒体则在猜测沙龙将在何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而在普通以色列人心目中,有着传奇军旅生涯的沙龙对他们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以黎冲突之后,人们一边责难奥尔默特搞砸了这场战争,一边还会发出“如果是沙龙……”的感慨。“沙龙火炬”还在传承沙龙大力推动的加沙单边撤离,曾被认为是有希望实现以巴最终和平的第一步,而加沙撤离之后,不左不右的中间路线在以色列也似乎成了人心所向。正当以色列人期盼进一步的单边撤离能给以巴带来永久和平时,沙龙倒下了,单边主义的旗帜传到了继任者奥尔默特手上。不论是在竞选口号,还是就任伊始的宣誓中,奥尔默特及前进党都把继续推进在西岸的单边撤离作为其根本理念。但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向以色列频繁发射的卡桑火箭以及今夏的以黎冲突,都极大地触动了以色列人对“安全”二字的敏感神经,他们担心撤出西岸的广阔地域会给反以武装更大的生存空间,也让以色列腹地暴露在火箭弹的射程之内。随之而来的是奥尔默特政府在以黎冲突之后将单边撤离计划束之高阁,沙龙的单边主义似乎再难继续传承下去。强人不再的后沙龙时代,虽然以巴之间达成了脆弱的停火协议,但协议得以落实和维持的前景并不让人乐观。
5
拉姆斯菲尔德:烈鹰折翅
这位长袖善舞、纵横美国政商两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重量级人物,终于走到了政治生命的尽头
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报道五角大楼的墙上,美国历任国防部长的肖像整齐地排列在一起,颇有点唐朝“凌烟阁功臣榜”的味道。不久的将来,拉姆斯菲尔德那张戴着金丝眼镜、似笑非笑的面孔也会列入其中,只是,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将以何种历史面目示人仍未可知。伊拉克战争早已成为布什政府最大的政治负担,作为这场战争的设计师之一,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成了首当其冲的祭品。丢车保帅也好,平息众怒也罢,74岁高龄的拉氏被迫宣布辞职,表明这位一直长袖善舞、纵横政商两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重量级人物终于走到了政治生命的尽头。成绩已成昨日黄花“我猜我最好的日子,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下下个星期一吧。”12月8日,发表告别演讲时的拉姆斯菲尔德终于动了感情,他的继任者将在10天后正式上任,那也将是他离开五角大楼的日子。事实上,从少年得志到一路飞黄腾达,拉姆斯菲尔德的显赫经历应该曾使他度过无数个“最好的日子”:两度入主五角大楼,第一次成了最年轻的国防部长,第二次又成了担任此职最年迈的一位,如今卸任在即,但他已成了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国防部长。从30岁当选国会议员到7年后得到尼克松赏识进入白宫,拉氏的从政史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技术型官僚成长史。虽然曾转行经商达16年之久,但他从未与政界割断联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交情深厚。有了切尼的鼎力支持,拉氏在布什政府里的地位一直相当稳固。拉氏自恃是在共和党内和老布什同辈的人物,又有军权在手,对其他阁员一向盛气凌人,视若无物。两任国务卿鲍威尔和赖斯都与他闹得很僵。由于关系紧张,拉氏甚至不愿接听赖斯的电话,需要布什从中传话。在五角大楼内,拉氏更是说一不二,独断专行,弄得许多职业军人怨声载道。四大缺陷成就“滑铁卢”尽管拉氏心目中的楷模是丘吉尔,他其实更像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马拉麦。两人同样是政商两界通吃的技术型官僚,同样因为一场极不受欢迎的战争而黯然下台。而且,他们都在下台前夕突然表示要反思自己的政策。即将卸任的拉姆斯菲尔德,任期内的最后一幕选择了前往伊拉克,这位战争的设计师,在卸任前亲自到战场对美军士兵表示感谢。而据美国媒体披露,拉氏在宣布辞职前两天一反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死硬立场,秘密向布什献策,建议对伊拉克政策进行大幅调整。这是突然的“良心发现”,还是政治生命结束前的“临终善言”?说到底,拉氏不过是个职业政客:既然大势已去,不如说些取悦公众的话,抓紧最后机会挽回一些声誉。毕竟,对他而言,的确已经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
链接:2006告别政坛人物不完全记录
姓名 职务 影响指数 离职原因安南 联合国秘书长 任期届满小泉 日本首相 任期届满他信 泰国总理 国内政变沙龙以色列总理身体原因拉姆斯菲尔德 美国国防部长 为战争负责贝卢斯科尼 意大利总理 选举失利李海瓒 韩国总理 高尔夫风波马尔钦凯维奇波兰总理与总统关系不合福克斯 墨西哥总统 任期届满博尔顿 美驻联合国代表 总统任命被否决(来源:国际先驱导报)(编辑:王建芬)
6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