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京城温暖,给首都蓝天。这句话是北京热力集团的宗旨,也是承诺。热力集团是首都重要基础设施行业,组建5年以来,集中供热面积从40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1亿平方米,占市区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固定资产原值从50.9亿元增加到109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造了供热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员工:其中集团输配分公司副经理印伟民,更是其中的翘楚。
如果要问印伟民,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管网运行工到担任副经理并成为技术骨干,有没有捷径可走?答案是否定的。印伟民时刻以高度的责任心、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30年如一日战斗在热力管网第一线,在熟练掌握维修技术的基础上,不忘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工作中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善于积累并持之以恒。这些难能可贵的工作作风,帮助印伟民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公司业务主心骨和技术带头人。
“我找事,事找我”
印伟民把自己30多年的工作概括成六个宇:“我找事,事找我。”其中,“我找事”是指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印伟民介绍,输配工作最让人头疼的是查隐患,有的管线由于多年的腐蚀,管壁变薄了,而且管壁外又包着防热层,极不易查出。冬天供暖期一到,管内的水温猛然升高,压力加大,就有可能会发生爆裂,酿成事故,影响供热。因此,必须练出一份过硬的功夫,熟悉管线的情况,才能干好工作。
“事找我”是印伟民担任管网所副所长以后。主要是因为担任了领导工作,管的事多了,责任也比以前重了。其次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管网进入了老化期,一年中总要发生几起漏水抢修的大事。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热力公司的供热面积每年都以80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迅速增长,不仅进入老化期的管线需要更新,而且大量的新增管线也等待验收,仅日常工作就排得满满的。最长的一次排险抢修,印伟民连着七天七夜没离开现场。
“活儿”不行当众反脸
新的热力管线建成后,都要进行验收才可投入运营。作为负责人的印伟民深知验收工作的重要性,每次都第一个提前赶到现场,严把质量关。印伟民总是把小室里,管沟中的设备,零部件一个不落地仔细检查,生怕漏看了什么而埋下事故隐患。等把全部交验管线看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才会在验收报告上签字。
和印伟民一起验收过的同事都知道,在验收管线时老印是一点不讲情面,“活儿”不行当众反脸。印伟民知道,修建管道这事儿可是百年大计,决不能马虎了,这道关一定得把住。不过,印伟民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指出毛病后不忘热心的帮助施工单位想办法,出主意,使管道最终能顺利通过验收。而当验收结束后,印伟民又是第一个开车离开现场的,施工单位有时候想叫他一起吃顿饭都找不到他人。
学无止境
说印伟民是个“工作狂”,一点不为过,他就也没闲着的时候。公司党委石书记介绍说,在印伟民当班长的时候,不仅工作仔细认真,而且刻苦学习管道维修技术,带出了一个能打硬仗的班组。在他当工段党支部书记时,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抓紧时间学会了焊工,成为了热力管网上为数不多的多面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印伟民感到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于管网的规范化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开始下功夫学习使用电脑。凭着一股韧劲,印伟民终于从开始的“一指禅”练成了”十指禅”,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灵活运用到管网管理工作当中去。此外,印伟民并不满足于现状,报名参加了党校企业管理的学习,2005年8月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
印伟民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习惯,一旦挤出点儿时间,就积极的去学习新东西、新事物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工作当中去。也许,他早已参透了“学无止境”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探索与创新
印伟民常说:“干我们这行的人,苦和累都是常事,而真正考验我们的是急和险。供热期间,无论哪儿发生了问题,你立刻就得赶去,还要迅速解决问题。特别是中央机关和外国使馆区,停一天暖都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首都形象。同样,对老百姓的供暖也要一视同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印伟民在努力学习掌握供热生产的新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后,创造出“热力管网分线检修法”等先进工作法,并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开发出“管网故障抢修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开辟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据了解,过去管网检修采用分段的方法,一停就是一两个月,而且都是夏季,给用户生活造成许多不便。随着热力管网规模的加大,技术设备日趋成熟,印伟民凭借多年来对热力管网的熟悉,想出了分线检修的办法,集中兵力打“歼灭仗”。改成分线检修法后,给用户停热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这种先进的工作方法,使整个热力集团供热服务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而在研制开发“管网故障抢修系统”的过程中,每当技术人员遇到难题时,都在印伟民丰富经验的支持下迎刃而解。该系统投入运行后,极大的提高了管网管理的技术含量、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热力集团2005年取得了管网运行到位率100%;维护一次合格率97%,最终合格率100%;检修一次合格率97%,最终合格率100%的优异成绩。
管网的“活地图”
印伟民从事热力事业三十年来,对首都600多公里供热管网延伸走向心中有数,对8个城区5400多个小室地理位置和设备了如指掌,由此被同事们誉为供热管网的“活地图”。印伟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外号,时刻把它当成一种鞭策:要求自己做到名副其实。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成为管网“活地图”,不下一番苦功是不可能的。1988年,印伟民刚当段长的时候,由于不熟悉管线情况,他就花了40多天,把所管辖的800余个小室统统钻了一遍,彻底摸清了管线的实际情况,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即使后来职务越来越高,印伟民还是坚持每个小室必下,仔细了解管线和小室的实际情况。
2001年,高碑店干线建成验收,整整17公里的管线,印伟民花了两天时间,钻了近百个小室,一米一米的仔细查看。和他一同去验收的同事多说,“老印可真行,这管线虽说是17公里,可是这一个接一个的小室都下,又得多出好几里路。别说年近半百的人,就是年轻人都会吃不消。可老印上上下下,劲头那个足,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真是让人佩服!”
印伟民成为管网“活地图”还得益于他的一个习惯,每天上班都不忘随身带上个小本,把处理过的各种情况和验收新管线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常年坚持不懈。如今,这积少成多的十几本日记成为了他工作当中的“宝典”。党委石书记回忆说:“为什么大家称他为‘活地图’?因为他有极强烈的责任心。我和印伟民在一个办公室,一开始也不知道他写工作日记,有一次他外出处理事故,打来电话让我看他抽屉里的日记,查找相关资料,我一翻,内容记录得非常详细和清楚,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结语
印伟民用最宝贵的30年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热力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之歌。在印伟民身上我们看到,他的每一个成就都没有偶然,全凭实干,全凭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他是当代工人阶级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基层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
2006年1月25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来到北京市热力集团检查工作,慰问广大职工,看望全国劳动模范印伟民,并了解热力供应情况。汪光焘特别指出,印伟民长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恪尽职守、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为确保热力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展现了新世纪职工的风采,他是建设系统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