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里钻出“管网活地图”
在热力集团,大家都知道印伟民检修管线有一身“望、闻、问、切”的功夫。去年3月10日晚,下班后刚准备吃晚饭的印伟民接到电话:位于三元桥附近的三元热力厂管道漏水,要赶紧前往查漏抢修。 印伟民到达指定地点一看,热水已经渗漏到附近的地沟内,沟内全是电缆、电信管线,直接威胁到电信通讯的安全,许多附近的老百姓收看电视的信号已经受到影响。电信和这家热力厂的领导正在着急地不知如何是好。印伟民仔细向热力厂内的相关人员了解管线的走向,然后开始仔细查找。热力管线全部埋在地下,都是不通行地沟,整个管线只有3个小室,而且又小又窄,人都无法下去。漆黑的夜,印伟民拿着手电,顺着管线的走向,反复在相距上百米的小室之间来回查找。多次把头探到只有半人多深的小室内,仔细倾听管线内的流水声音。最后,他指着离其中的一个小室10米远的地方,下令挖深坑。20分钟后,管线露了出来。人们走近一看:正是此处管线泄漏,管线底部有一个长达30公分的裂口。
厂方找了几天都没找着的漏点,印伟民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找到了。他之所以有这身“望、闻、问、切”的功夫,是因为他是热力集团的“管网活地图”。
提到“活地图”的来源还得从1988年他刚到二段当段长的时候说起。干热力的老职工都知道,输配工作最让人头疼的是查隐患。有的管线由于多年的腐蚀,管壁变薄了,而且管壁外又包着防热层,极不易查出。冬天供暖期一到,管内的水温猛然升高,压力加大,就有可能发生爆裂,酿成事故,影响供热。因此,必须练出一身过硬的功夫,熟悉管线的情况。1988年当上工段长之后的印伟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40多天的时间,把工段内管辖的800多个“小室”钻了一遍,详细地记录下所有管道的走向和腐蚀情况。并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带上个小本,把处理过的各种情况,包括验收新管线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如今,这些小本已经堆了一摞,有十几本——这是他三十年来所积累的各类生产活动的笔记,也是一套“管网宝典”,谁有需要,都可以拿去看。而通过实地观察、检查所得到的这些资料,在钻“地道”的过程中,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可以这么说,目前,印伟民对地下的5400多个“小室”差不多心中都有数,而且哪里需要注意,哪里有可能出现故障,都在他的心里记着。就是因为他比别人多钻了无数次小室,因而对各处热力管网的情况了如指掌,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印伟民脑子里记的东西比现查资料快多啦。一说东大桥检修哪有分段门、哪里有支线,复兴门主干线的管道直径多大,广渠门的干线哪年换的管,他都如数家珍。就这样,“管网活地图”的“外号”在热力集团传开了。
“活地图”拿起小鼠标
有人这样来概括人的一生: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在印伟民身上得到了全面的阐述。除了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外,印伟民时时用心总结经验、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好习惯,让他这个文化水平本不高的退伍转业工人,到现在不仅拿到了大学文凭,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案,还学会了使用计算机,开始用小鼠标“指挥作战”。
2000年,热力集团成立后,投资实行联网运行供热。印伟民提出在检修期间可以用“倒工况”的方法,对管线实施“分线、分段检修”,来解决因检修停热时间长,用户使用不上生活热水的矛盾。在制定2000年的夏季“分线、分段检修”检修计划时,印伟民反复研究了各区域的管网网络,核对了遍布城八区供热管线中上千个解裂点上的截门工作状况,经过和同事们的不断推敲,最后终于拿出了一套可行的“分线检修”方案。实行了这种新的方法后,检修期间,用户停热由原来的三四十天降为最长不超过七天,有的用户当天检修,当天便可恢复供热。
“如果自己干活拖了一分钟,用户冬天就要挨冻一分钟,夏天就要晚一分钟才能洗澡。只有尽快地为用户排忧解难,才能保证我们‘送京城温暖’的承诺。”正是这种观念的催动下,印伟民不仅在抢修现场争分夺秒,还提出了目前普遍实施的“分线检修”方法。
随着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北京市热力集团从2001年起着手开发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资料录入要从1980年的检修资料开始。为了让计算机参与管理,印伟民提出了对旧有的管线资料进行重新编制、编号,小室卡片进行重新绘制、入机,使管网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输入计算机的资料查找、调用之方便让印伟民大开眼界,他越来越感到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于管网的规范化管理起着的重要作用。单位分配电脑时摆手不要的他开始对这个先进机器动了心思,于是他开始下功夫学习使用电脑。
开始的时候,看着电脑键盘上密密麻麻有方有长的一大堆块块,他还真不知如何下手。长年摆弄管网设备的大手要在这小格上指指点点还真有点难度。不过,他有一股韧劲,越是搞不懂的越要弄懂。有时候下班了,他还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从开始的“一指禅”到后来的“十指弹”,他可真没少下功夫。
自打学会电脑之后,印伟民去工地手里还是习惯地拿着笔记本,把重要的地方记在本子上。可一回到公司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刚刚记录下来的资料一点点地输进电脑。有时候跟同事聊天他就提到电脑,说:“电脑还真是个好东西,以前要是想查查过去的工作,就得翻本子。现在只要打开电脑,动几个手指头,一会就找到了,真是方便。”
2003年,结合工作实际,印伟民还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开发出了计算机“故障抢修系统”应用软件,为在管网抢修工作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的发出指挥指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抢修工作从科技含量和效率上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现在印伟民的“管网宝典”已经不仅仅是那厚厚的几大摞笔记本了,还有他的电脑,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他就可以“指挥调度”巨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