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印伟民算过这么一笔“加班账”:从1976年4月由部队复员从事热力工作,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9年;最多的时候,印伟民一年加班150多天;将近30年的工龄,他却干40多年的活儿。
他做过供热管线运行工、班长、工段长、支部书记、管网所副所长,2000年热力公司改制组建集团,他被任命为北京市热力集团公司输配分公司副经理。 “自从当上领导后,您下过几次小室(工作间)?”面对记者的提问,印伟民先是一愣,“领导?哦,记不清了,我觉得当领导跟下小室没啥关系。”
钻过京城每一个小室
印伟民和输配职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在被称作地下“小室”的工作间里。长达620公里的供热管线遍布北京大街小巷,其间分布着5400多个“小室”。
“小室”内布满了热力管线、支架、截门、套筒,空间狭窄、潮湿、闷热。夏天是检修管网、维修设备。“小室”内,温度最低60℃;冬天是“小室”检查维护。“小室”上面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小室里面则像桑拿房。浸透汗水的衣服经寒风一吹,立即变成“冰棍儿”,感冒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可印伟民29年中钻过京城的每一个小室,对那些热力管网的设施构造都了如指掌。
让工人钻小室没道理
有一年,春节晚会临近,彩排现场正是火热,中央电视台门口的热力小室内,一个新式注油套筒的填料阀门被管道里的高压顶飞,130℃的热水喷出。当时正值冬季供热高峰,印伟民清楚地记得,当时晚会的一位导演握着现场抢修工人的双手恳求:“千万不能停暖啊,好几百演员正在彩排,大家都穿得单薄,万一冻坏了,晚会就全泡汤了。”
危急时刻,当时任管网所副所长的印伟民率先提出了“只关门不泄水”的应急方案,并要求亲自排险。只见他戴上手套,抱起一件厚大衣,麻利地下到小室。此时虽然管道两头的阀门已关闭,水的压力减了下来,可管道里的热水靠势能和内压仍然大量喷出,小室里热气灼人,到处弥漫着白茫茫的水蒸气,五节手电照不出一米远。
他把大衣挡在身前,迎着难忍的热浪,摸索着一步步往前移动,终于接近了管网的套筒,他先用大衣捂住喷射的水柱,然后一手死死地按住水口,腾出另一只手,拿着注油塞从大衣下面往螺口上拧。巨大的水压,一百多摄氏度的热水,要堵住它谈何容易。
同事们劝他不要冒这个险。别人提出要替他,他执意不肯,“下面情况我熟悉,我已经摸着点门儿了。”说着,他又一次下到小室开始了第二次冲击,刚接近喷水孔就被带压的水柱推开,再接近,再推开……最后,喷水终于止住了。当他疲惫地爬出了小室,脱下手套,手上还是露出了两个水泡。
面对如此危险的热力管网抢修,印伟民总是抢着下小室、钻管网。为什么身为领导,却坚持一线抢险?他沉着脸说:“这种危险时刻,你党员干部不冲在前面让工人钻,没道理!”
他被称为“管网活地图”
51岁的印伟民在单位有个绰号——“管网活地图”,他手里那套“管网宝典”就是他30年来所积累的各类生产活动的笔记。而印伟民脑子里记的东西比现查资料还要快,一说东大桥检修哪有分段门;哪多支线户;哪条线多大的管径;哪年换的管,真可谓了如指掌。去年,公司要出一份1990年到2004年的检修手册,找遍了技术科和档案室都没有完整的资料,最后还是印伟民提供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