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伟民同志是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副经理。1976年4月从部队复员,历任工人、班长、工段支部书记、工段长、副所长、副经理。1976年2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印伟民同志在首都集中供热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曾先后12次获得“北京市城建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建设部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时刻把为用户服务放在心上
在北京城八区的地下,铺设着一个全国最大的热力管网系统。在总长680公里的管网上,每隔80到100米就有一个用于抢修、维护管线的地下工作小室,全管网一共有小室5400多个。这些小室距地面浅的有七八米,深的有二十多米,小室内温度最低60多度,高时超过100度。
热力工人们长年要下到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热力小室进行管道设备附件的检修、维护和运行检查。热力小室里面又闷又热,如同桑拿浴室,人下去别说是干活,就是待上几分钟也会汗流浃背,憋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减弱印伟民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印伟民无怨无悔,一干就是30年,他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信念:“保证热力管网安全稳定供热,把温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千家万户,这是我们热力管网人的责任”。
2001年11月14日,是正式供暖的前一天,印伟民连验收带试运行,一直忙活到晚上8点多钟。正准备下班时,接到调度中心指令:今晚给第65中学送热。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一千多名老师和学生正常上课,印伟民二话没说,带领同志们向65中赶去。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忍受着初冬的寒冷,直到凌晨一点,学校的教室内暖和了以后他们才收工。65中专门负责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握着印伟民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我代表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感谢你们!热力集团的服务真好!”听了这句话,印伟民和在场的每位同志心里都感到热乎乎的。在回来的车上,印伟民对大家说:“看出咱们的工作有多重要了吧,用户的表扬是对咱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所以咱们一定要为用户服好务。”
2004年大年三十晚上11点,因华能电厂补水量大,集团调度中心要求输配分公司对有关热力管线进行紧急检查。印伟民坐镇指挥。经过紧急检查,发现位于西单东侧的邮电支线3-4号小室之间的管线有跑水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到上千户居民的正常供暖。为了让居民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印伟民立即组织相关人员于当晚11点50分赶到现场。由于管道是直埋敷设的,热水已经冒出柏油路面。印伟民当即决定停热抢修。经过3个多小时的挖掘,发现是热力管线被污水管的长期漏水腐蚀,造成热力管线破裂,必须进行更换。漏点找到了,大家都劝他回去,他却不肯。为了尽快恢复供热,使附近居民能过上一个温暖的春节,他放弃了与家人一起共度“除夕”机会,始终指挥在抢修现场,直到初一上午抢修完毕恢复正常供热后才离开。
2003年12月的一天下午,东郊某厂房拆迁,施工单位不小心,吊车将重达几吨的横梁砸在了架空的蒸汽热力管线上,热力管线不仅被砸弯,更为严重的是支撑热力管线的水泥支架也开始松动,导致附近涉及3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被迫停热,影响到的用户不仅有工厂,而且还包括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居民住宅和学校。
当天刮着6、7级的西北风,气温降到了零下8度。正在开会的印伟民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指挥抢险队伍进行抢修。
按常规,修复原来的水泥支柱至少需要3天的时间,如果天气变冷,水泥不能及时凝固,时间还会更长。
想到医院的病人、学校的学生、幼儿园的儿童正在受冻,印伟民心急如焚。他说,决不能停那么长的时间。印伟民立即主持研究新的抢修方案。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提出将原来的水泥支架,临时改换为钢支架,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方案实施后,大大缩短了抢修的时间。
切割损坏的热力管线,需要将外面的保温层给去掉。保温层都是由细小的纤维组成,拨开一层,纤维就会钻进脖子里、头发内,疼痒难忍。印伟民把大衣一甩,穿上工作服,也投入到了抢修的队伍中……
在印伟民的带领下,管网职工经过连夜奋战,终于在第二天8点之前抢修完毕,及时恢复了供热。整个抢修只用了不到10个小时。抢修完毕后,印伟民的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浑身上下变成了土人。但是当他看到没有耽误学生们上学,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当地居民激动地说,是你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我们老百姓的家中。
印伟民就是这样,不仅时刻把用户的冷暖放在心上,而且,他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送京城温暖,为百姓安康”的诺言。
二、关键时刻战斗在第一线
印伟民还有一个职务是北京热力管网抢修大队的队长。尽管已年过五十,但是在一次次的管网抢修中,印伟民总是身先士卒排难救险。有人把他形容为“一堵墙”,再大的困难从不退缩;也有人把他形容为一个“管网卫士”,日夜守护着六百多公里热力管线的安全运行。
抢修的时候,找事故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把事故点找到以后,才能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找事故点的时候,有时需要钻沟去查,这项工作危险性很大,因为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从管道出来的都是热水,最低的八九十度,高的达到一百二三十度,每遇到这种情况,印伟民都是挺身而出,他的口头禅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战斗在最危险的岗位上。
有一年夏季检修期间,市政府办公楼管道突然跑水,急待抢修。当时,现场已开挖了两个探坑,两坑之间有一百米距离。只有准确定位漏点,才能节省时间,尽快恢复供热。时任管网所副所长的印伟民赶到现场,他俯下身体,从挖出的探坑望下去,只见白茫茫的全是热气,根本就看不清里面的情况,要想找准漏点只能钻进去查看。当时,管道内的水温有80多度,并且有4公斤的压力。热水从管道的破损处喷出,顺着地沟流淌进小室,抽水泵不停地抽着,场面非常危险。印伟民决定钻沟查看,当时在场的同志都感到危险,劝他不要下去。可他说:“除了下去没有其他办法,一百多米的长度都挖了不光造价高,而且停热时间长。”说着他穿好工作服,一猫腰钻进只有60公分高的地沟里,爬行在炙热的管道缝隙之间。潮热漆黑的地沟里,越往里越发感到憋闷难熬。管道烤人不说,想抬抬头,刚一抬就碰上地沟的顶板。可他还是坚持着。终于,在地沟的中部他听到了“滋滋”的漏水声,漏点总算找到了。原来是一处管子上方的盖板因常年往下滴水,造成管道腐蚀锈穿。印伟民用刨锤敲去腐蚀处的保温,确认无疑后准备返回。谁曾想进来不容易,出去就更难了。由于地沟太窄,根本就转不了身,只能一点点往后退。为了给地面施工提供准确的距离,他一边退一边数管道下的滑墩数,等他从沟里上来后,已疲惫不堪,瘫软在地上。技术人员根据他提供的滑墩数,估算出漏点的距离,沿着管道的走向一挖,果然准确地找到了漏水点,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缩短了修复的时间。
为了应对突发事故,印伟民一直担任公司抢修队长。去年北京成立了12支救援抢险队,热力集团也是其中的一支,他又担任了集团管网抢修队的队长。
2005年3月10日晚6点半,印伟民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刚准备吃晚饭,突然手机响了起来,调度来电话,市管委通知:位于三元桥附近的三元热力厂管道漏水,命令热力集团救援抢险队前往查漏抢修。这个热力厂本不属于热力集团管辖,但情况就是命令。他抄起军大衣就往外走,妻子拦住他说,累了一天了,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先扒啦两口饭,垫垫底再走吧。印伟民说:“不行,只要是管线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到居民供热,大冬天的,谁家的暖气不热乎,都会不方便。等我回来再吃吧。”
印伟民抄起大衣快步奔向工程抢险车,上路后立刻通知抢险分队队长到现场。他们都是刚刚准备吃饭,但又都不得不马上放下手中的筷子,往现场赶。不到7点,印伟民就到达指定地点,一看,是位于三元热力厂东桥华园饭店门前热力管线泄漏。
只见热水渗漏到附近的地沟内,沟内全是电缆、电信管线,直接威胁到电信通讯的安全,许多附近的老百姓收看电视的信号已经受到影响。电信和这家热力厂的领导正在着急地不知如何是好。
印伟民马上指挥热力抢险队开始抽水,并制定抢修方案。当日,气温在零下10度,并有五六级的西北风,寒风刺骨。管线泄漏,关键是找漏点,只有找到管线哪儿漏,才能进行处理。印伟民仔细向热力厂内的相关人员了解管线的走向,然后开始仔细查找。
热力管线全部埋在地下,都是不通行地沟,整个管线只有3个小室,而且又小又窄,人都无法下去。漆黑的夜,为了查找漏点,印伟民拿着手电,仔细顺着管线的走向,反复在相距上百米的小室之间来回查找。多次把头探到只有半人多深的小室内,仔细倾听管线内的流水声音。最后,他指着离其中的一个小室10米远的地方,下令挖“探坑”。经过20分钟,就将管线给挖了出来。人们走近一看,正是此处管线泄漏,只见管线底部有一个长达30公分的裂口。
厂方找了几天没找着的漏点,印伟民不到两个小时就找到了。热力厂和电信局的领导对印伟民的精湛技术既表示佩服,又表示感激。当排除险情印伟民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2点多了。
还有一次,中央电视台门口的热力小室内,一个新式注油套筒的填料阀门被管道里的高压顶飞,130℃的热水喷出。当时正值冬季供热高峰,一台春节文艺演出的节目正在彩排,演员们穿的都很单薄不能停热,工人们几次排险都未成功。时任管网所副所长的印伟民赶到现场,他提出了一个“只关门不泄水”的应急方案,并要亲自排险。只见他戴上手套,抱起一件大衣,麻利地下到小室。此时虽然管道两头的阀门已关闭,水的压力减了下来,可管道里仍有大量的热水喷出,小室里热气灼人,到处弥漫着水蒸汽,五节手电照不出一米远。他把大衣顶在身前,迎着难忍的热浪,摸索着一步步往前移动,终于接近了套筒,他先用大衣捂住喷射的水柱,然后一手死死地按住水口,腾出另一只手,拿着注油塞从大衣下面往螺口上拧。巨大的水压,一百多度的热水,要堵住它谈何容易。第一次他没有成功,这时整个人像洗了桑拿浴一般,站都站不稳了,胸口像要憋炸一样透不过气来,他爬上小室。领导和同志们看的真切,劝他不要冒这个险,还是再想想有什么别的办法。印伟民却说:“除非停热,没别的招儿;别耽误时间了,还是让我再试试吧。”别人提出要替他,他执意不肯,说道:“下面情况我熟悉,我已经摸着点门儿了。”说着他又一次下到小室开始了第二次冲击,刚接近喷水孔就被带压的水柱推开,再接近,再推开……最后,喷水终于止住了。当他疲惫地爬出小室,脱下手套,手上露出了被烫的许多水泡。
有一年春节前夕,正值数九寒冬,一起意外的事故造成北京西部突然停电,二热电厂停泵,巨大的水锤现象造成复兴门内电话局至民族宫一线热力管线多处破裂,几百万平米的供热面积停了下来。险情就是命令,接到指令后,印伟民火速组织人员赶到现场。他身先士卒,果断指挥,合理地安排车辆和人员,冒着高温到管道内查找漏水情况,掌握了准确的资料,迅速制定抢修方案。连续三天三夜的抢修,印伟民无暇回家看看,别人轮流休息,他却是盯了白天盯黑夜,一直坚持到整个抢修完毕。
30年来,印伟民参加了上百次的管网抢修任务,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及时排险,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情。
三、刻苦钻研 被誉为管网活地图
印伟民被人们称为“管网活地图”,他对热力管网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他手里有套“管网宝典”——那就是他三十年来所积累的各类生产活动的笔记。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印伟民脑子里记的东西比现查资料都快。哪有分段门、哪里有支线,主干线的管道直径多大,他都如数家珍。
2001年,热力集团根据北京市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以及供热管网管理的迫切需要,着手开发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资料录入要从1980年的检修资料开始。可是资料总是收集不全。技术科的同志实在是没招了。这时有的同志提出找找印伟民,果然,印头手里20多年的资料一本不少。
说起活地图的来源还得从1988年,他刚到二段当段长的时候说起。
当时,由于不熟悉二段的管线情况,他就花了40多天,把二段管辖的800余个小室统统钻了一遍,彻彻底底的,摸清了自己手下管线的实际情况。即使自从印伟民当上领导后,他也还是每个小室必下。
走管线,下小室是个很累的工作。但是,当你问起他,有年轻人接班,现在何必还亲自这么做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作为管生产的经理,不了解小室和管线的情况,说不过去。”
2001年,高碑店干线建成验收,整整17公里的管线,他花了两天时间,钻了近百个小室,一米一米的仔细查看。和他一同去验收的同志都说,“老印可真行,这管线虽说是17公里,可是这一个小室一个小室都要下,这一上一下又得多出好几里路。别说年近半百的人,就是年轻人都会吃不消。可老印上上下下,劲头那个足,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真是让人佩服!”
为了让计算机参与管理,印伟民提出了对旧有的管线资料进行重新编制编号的计划,组织人员将旧的小室卡片进行重新绘制、入机,使管网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2003年,结合工作实际,印伟民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开发出计算机“故障抢修系统”应用软件,为在管网抢修工作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的发出指挥指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抢修工作从科技含量和效率上都有大幅度地提高。
过去一到夏季检修时,供热厂和热电厂停炉要三十多天,热力管网也在这三十天到四十天里进行检修,很多用户在这期间洗不上澡,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印伟民提出在检修期间可以用“倒工况”的方法,对管线实施“分线、分段检修”。印伟民反复研究了各区域的管网网络,核对了遍布城八区供热管线中上千个解裂点上的截门工作状况,经过和同事们的不断推敲,最后终于拿出了一套可行的“分线检修”方案。
实行了新的方法后,检修期间,给用户停热由原来的一个多月降为现在的最长不超过一个星期,有的当天检修,当天就可恢复供热,大大缩短了停热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热力集团的服务质量,树立了优质高效的热力品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印伟民感到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于管网的规范化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开始下功夫学习使用电脑。最开始的时候,看着电脑键盘上密密麻麻有方有长的一大堆块块,他还真不知如何下手。长年摆弄管网设备的大手要在这小格上指指点点还真有点难度。不过,他有一股韧劲,越是搞不懂的越要弄懂。经常下班后,他还坐在电脑前练习,现在已基本掌握计算机运行的基本操作。
现在印伟民的“管网宝典”已经不仅仅是那厚厚的几大摞笔记本了,还有他的电脑。昔日的能打硬仗的虎将正在成长为一名指挥调动着一张巨大管网运用现代科学的指挥员。
印伟民还参加了党校企业管理的学习,2005年8月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大学毕业证书。
四、清正廉洁 严把质量关
从30年前来到热力公司那刻开始,印伟民就没闲着过,不论是他在工段当段长还是在所里当副所长时,你很难在办公室见到他。碰到有人来找他,办公室的人总是告诉人家:他去管道了。
印伟民刚来到管网工作的时候,只是一名运行工,后来因为他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调任到领导岗位。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了一线的生产工作,反而在1986年还学了一门焊工的手艺。从开始的一个门外汉,到现在的高级技工,他可是真没少下功夫。有了焊工本后,印伟民就更忙了。天长日久,大家都知道他的车里始终带着两套工作服:每到大修,他总要在工地停下车,从车里拿出白色的焊工服,下去焊上几道口,用他的话说是过会儿瘾。赶上管网检修期间那可就更找不着他了,因为他又换了黄色的标志服,带人到小室里安装那件他刚焊好的附件去了。
印伟民对待工作的态度,没有人不钦佩。有人曾经粗略的统计了一下他一年加班的天数,大概是150天上下。这样算下来,他工作的这30年,相当于别人干了40年。在这30年里,印伟民真正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一位老领导评价说:“你看印伟民干活,30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新的热力管线建成后,都要进行验收,然后才可投入运行。他去验收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赶上有验收,印伟民保准是第一个赶到现场的。验收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关系着热力管网今后能不能真正的保证稳定供热。每次去验收,印伟民总是把小室里、管沟中的设备、零部件一个不落地仔细察看,生怕漏看了什么导致以后出问题。
当他把全部的交验管线看过一遍,心中有数之后,他才会在验收报告上签字。和他一起验收过管线的同事都知道,在验收管线时他不讲情面,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坚决不签字,什么时候改好了什么时候签字。因为,印伟民知道,修建管道这事可是百年大计,决不能马虎了。
而签完字,他又是第一个开着车离开现场,施工单位有时候想叫他一起吃顿饭都找不到他人。“来得快、干得快、走得也快”,这可以说是印伟民下现场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