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大家都知道印伟民有一个绰号——“管网活地图”。他之所以得了这么一个绰号,主要是因为他对北京市的热力管网情况太熟悉了。你只要一说出检修地段,他就能说出哪有分段门,哪有支线户,哪条线多大的管径,哪年更换的管道,真可谓了如指掌。
绘制“管网宝典”
说起“管网活地图”的来历,还得从1988年印伟民刚到二段担任段长绘制“管网宝典”的时候说起。
印伟民的手里有套“管网宝典”,那就是他20多年所积累的各类生产活动的笔记。在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印伟民就靠着记笔记,积累了大量资料。为了工作方便,印伟民把许多资料都记到了脑子里。哪有分段门、哪里有支线,主干线的管道直径多大,说起管辖地段内的热力管网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1988年,印伟民到二段担任段长。由于不熟悉二段的管线情况,他就花了40多天,把二段管辖的800余个小室统统钻了一遍,彻底摸清了自己负责范围内管线的实际情况。摸清了管网情况,做好了笔记,印伟民也意识到了积累资料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他特别注意一手材料的积累,每天从管线上回到单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生产笔记。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即使印伟民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他仍是每个小室必下,生产笔记必做。经过多年不间断的积累,印伟民积累起了大量有关北京市热力管网的资料,绘制了北京市热力管网“宝典”。
积累资料,看似是件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积累一手资料必须到达生产一线,而走管线,下小室又是一项很累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确需要很大的毅力。印伟民走上领导岗位后,有人劝他说,有年轻人接班了,现在何必还亲自这么做呢?每当这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作为管生产的经理,不了解小室和管线的情况,说不过去。再者说,这些一手资料都挺重要的,多积累一点是一点。”
2001年,高碑店干线建成验收,整整17公里的管线,印伟民花了两天时间,钻了近百个小室,一米一米地仔细查看。和他一同去验收的同志都说,“老印可真行,这管线虽说是17公里,可是这一个小室一个小室都要下,这一上一下又得多出好几里路。别说年过半百的人,就是年轻人都会吃不消。可老印上上下下,劲头那个足,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真是让人佩服!”
为了让计算机参与管理,2001年,印伟民提出了对原有的管线资料进行重新编制编号的计划,组织人员将原有的小室卡片进行重新绘制、输入计算机,使管网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随后,北京市热力集团开始开发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资料录入要从1980年的检修资料开始。可是资料总是收集不齐全。技术科的同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这时有的同志提出找印伟民想办法,果然,印伟民手里20多年的资料一本不少。印伟民的“管网宝典”解决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大难题,他“管网活地图”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与时俱进搞创新
了解印伟民的人都知道,印伟民勤奋好学,富有开拓进取精神。随着热力集团的成立,首都集中供热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今北京市热力管线已达620多公里,供热面积已发展到了9000多万平方米。面对如此庞大的管网系统和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身为输配分公司副经理的印伟民深刻认识到,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埋头苦干已经很难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因此,多年来印伟民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努力进行科研创新,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3年,结合工作实际,印伟民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计算机“故障抢修系统”应用软件,为在管网抢修工作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的发出指挥指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抢修工作在科技含量和效率上都有大幅度提高。
过去一到夏季检修时,供热厂和热电厂停炉要30多天,热力管网也在这三四十天时间里进行检修,很多用户在这期间洗不上澡,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印伟民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在检修期间使用“倒工况”的方法,对管线实施“分线、分段检修”。印伟民反复研究了各区域的管网网络,核对了遍布城八区供热管线中上千个解裂点上的截门工作状况,经过和同事们不断推敲,最后终于拿出了一套可行的“分线检修”方案。
实行了新的方法后,检修期间,用户停热由原来的一个多月降为现在的最长不超过一个星期,有的当天检修,当天就可恢复供热,大大缩短了停热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提高了热力集团的服务质量,树立了优质高效的热力品牌。
紧跟时代学电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印伟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现代化办公设备对于管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下功夫学习使用电脑。
刚开始的时候,看着电脑键盘上密密麻麻有方有长的一大堆块块,印伟民还真不知如何下手。长年摆弄管网设备的大手要在这些小格上指指点点还真有些难度。不过,印伟民有一股韧劲,越是搞不懂的越要弄懂。有时候下班了,印伟民还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从开始的“一指禅”到后来的“十指禅”,他可真没少下功夫。经过努力,现在印伟民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了。
自从学会了电脑,印伟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尽管他去工地时还是习惯性地拿着笔记本,把重要的地方都记在本子上。可一回到公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刚刚记录下来的资料一点点地输进电脑里。有时候和同事聊天他就向同事们请教电脑操作技术问题,还经常说:“电脑真是个好东西,以前要是想查资料,就得翻本子。现在只要打开电脑,动几个手指头,一会儿就找到了,真是方便。”去年,公司要找一份1990年到2004年的检修手册,找遍了技术科和档案室都没有找到完整的资料,最后还是在印伟民的电脑里找到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记录。
现在印伟民的“管网宝典”已经不仅仅是那厚厚的几十本笔记本了,还有他的电脑。昔日能打硬仗的虎将正在成长为一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挥调动一张巨大热力管网的指挥员,昔日的“管网活地图”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