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浙江人的成功,与其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有关。有人还将这种吃苦精神总结为“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
百万富翁住瓜棚
全国各地市场上都在卖一种名叫“爆炸瓜”的西瓜,然而很少人知道这种瓜大多由浙江瓜农生产。 他们远离家乡,到全国各地租地种瓜。
9月的一天,记者在铜梁县巴川镇鱼溅村一个塑料薄膜盖的窝棚里见到了56岁的浙江瓜农杨从华。在烈日的照射下,里面就像一个大蒸笼。
窝棚的下方就是他的30多亩西瓜地,一年的纯利润就有15万元以上。种了这么多年西瓜,杨从华早已是百万富翁。
杨从华是浙江台州市一名普通农民。目前,在铜梁种瓜的10多名农民均来自该村,他们大多有百万家产,但他们在外面都住瓜棚。
浙商眼中重庆人
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一浙商在谈到浙江、重庆两地老板差别时说:浙商是白天当老板,晚上可以睡地板;重庆人是没当老板时能睡地板,当了老板就不想睡地板。
两种情况反映出两个地方的人在吃苦精神上的差别。而这一点,在普通市民身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重庆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奕毅说,该公司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发工资的第二天放假。陈奕毅说,只要发了工资,工人就要求放假出去玩,若不放假,他们就“磨洋工”。而在温州本部,工人经常偷偷加班。
浙江飞渡泉凌啤酒公司总经理江国良在温州、涪陵各开了一个啤酒厂,但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作量,温州的一个车间只需要40人就能完成,涪陵则需要60人。
忧患意识是关键
重庆总商会浙江商会会长叶定坎认为,两地在吃苦上的差别,关键在于忧患意识不同。
浙江老板大都出身低微。他们凭着艰苦精神发家,没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永不满足。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决定了浙江家庭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非常强调自立自强。
相比之下,重庆人群体的忧患意识就要差一些。在老工业基地的重庆,产业工人较多,领一份薪水,虽不能过上富裕生活,但至少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吃苦精神自然就差多了。
重庆日报记者 张红梅 周雨 王妍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