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1日电(陆文军 张丹丹)银行信用卡违规套现有抬头之势,近期有非法中介在上海的国美、苏宁等电器卖场“驻扎”,通过POS机制造虚假消费,帮部分急需现金的人将信用卡内分期付款额度迅速转化为现金,并收取20%的佣金。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美等电器卖场一再强调自身没有问题,银行方面对此缄默不语。那么,出现的信用卡违规套现现象,责任究竟在哪方呢?
信用卡套现“轻松方便”
上海目前出现的刷卡套现现象,主要是持卡人与某些中介机构串通一气,利用多家银行与国美电器合作的分期付款业务及银行透支资金的免息期限优惠,进行虚假交易,“巧妙”套取资金的行为。据一家中介机构自己介绍,有的中介周末一天就能帮助“客户”套现30万元以上,如此推算,中介一天就能获得6万元的佣金,可谓“无本万利”。
上海某媒体记者在国美电器上海中山公园店采访发现,信用卡套现确实“轻松方便”,只要有“中间人”引见,持卡人就能顺利地在该店利用信用卡办理分期贷款后,成功套现。持卡人除了向“中间人”支付18%的中介手续费,在刷卡时还需支付2%的分期手续费。
据那位“中间人”介绍,现在有不只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可进行套现。
中介机构更加精明,套现金额通常不取整数。因为目前除有人举报外,银行一般只能从POS机显示的消费数据来判断是否存在套现行为。以往套现者多透支整数,如果一台POS机上显示的消费数据经常为整数,就会被列入怀疑名单,现在中介机构通常随机取现,银行很难发现透支是否恶意。
那位“中间人”还透露,他人的信用卡也可以进行套现,如果同时提供他人身份证,手续费大概在22%至26%;如果没有他人身份证,手续费就要提高到40%左右。这就意味着信用卡丢失或被盗后,随时有可能被人利用套现。
违规套现成“暗流”
信用卡被以各种方式进行违规套现现象,在全国许多地方有。此次在上海出现的通过家电大卖场虚假交易进行信用卡套现的事件,有其典型性。
“信用卡套现”事件曝光后,国美公司高层表示,国美的分期付款流程没有问题,“国美并没有只提供提货单而不出货,所有的交易都是现实存在的,货可能是被中介人员提走了。”
该人士称,几大银行已经就此事前往国美调查,确认国美分期付款的流程本身没有问题。同时,国美内部也进行初步调查,没有发现员工和中介勾结,一切行为都是那些非法中介人员的个人行为。
但据了解,由于刷了卡却没有取货,整个套现过程至少涉及收银开票、财务、内部物流人员,也就是说,至少有3个岗位的家电卖场工作人员与套现流程“有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认为,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金融产品迭出,但监管能力没有跟上,所以各种违规套利、洗钱手段层出不穷,利用信用卡套现只是其中一种,在上海发生的事件应属于商业活动中的套利,是一种隐性的地下金融活动。这明显是利用了银行监管和商户管理的漏洞,因为银行对于信用卡提现有严格的规则,而类似家电销售这样的大型卖场,最主要的特点是现金流足、交易量大,所以有些人就盯住这个特点进行混水摸鱼。通过该事件,应该给这些超大型商业企业敲响警钟,内部监控尤其是对现金流向的监控必不可少。
“发卡昏”的恶果
“近年来,随着银行信贷业务比重下降,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争夺的重点,而银行卡相关业务是典型的中间业务,所以各银行拼命争夺,导致了某种‘发卡昏’,先把卡发出去再说,而对用户的具体资信情况并不重视,各地频出的信用卡套利事件,正是这种非正常的银行卡增长方式产生的恶果。”余南平一针见血地说。
据银行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呈现井喷态势,各家银行追求发卡量,管理却没有随之发展完善。存在不少漏洞,是造成信用卡套现“有机可乘”、信用卡市场运行无序的主要原因。
在客户资格审查方面,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过卡率,审核有所放松,办卡所需要的身份证、驾驶证等证件是复印件,尽管银行会用电话核对信息,但仍然很难发现其中的一些作假行为。很多不法商家可以轻易利用假身份办理到可以透支的信用卡,进而实现套现。
银行对信用卡和对POS机管理也存在漏洞。按照相关规定,POS机要安置在固定地点,不能随意转移。但由于近年来POS机发放体系上的变化,银行和特约商户间的联系减弱,难以对POS机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相关专家呼吁,各银行间应共享违规客户信息系统,避免同一客户反复办卡。银行也应遵照国际通行准则,加强特约商户资格审查,一旦发现套现行为,立刻收回POS机,撤销特约商户资格。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曾发出了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持卡人套现和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属违法行为,要求金融机构联合工商和公安等部门进行打击和处理。鼓励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和银联充分利用“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等各类相关信息系统,提高对高风险持卡人和商户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鹿长余教授说,我国银行不但乱发卡,而且有的还雇用中介机构发卡,各种申请信用卡的“猫腻”也逐渐增多。中介机构往往能够“创造条件让申请人材料达标”,这些手法包括制造虚假的申请人收入证明,更有甚者将申请人挂靠自己开的空壳公司进行批量申请,这样的发卡方式能实现有效管理吗?
(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