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俗话说:“一花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要缩小东西部地区不断拉大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改变目前“各自为战、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格局是不行的。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各省区市纷纷打开城门,利用区域间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昔日较量的对手如今济济一堂,成了合作伙伴。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大 巡
礼
东部
今年以来,东部各省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今年又创出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如果说前两年,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经历的只是由资源瓶颈约束带来的“成长的烦恼”,那么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土地宏观调控、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经济因素,以及民间环保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等社会因素,已然让这种“烦恼”转成“痛”。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的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经济依旧保持12%到15%之间的增速。不过,增长背后的信息令人亦喜亦忧。
长三角经济圈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透露,长三角被初步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促进即将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长三角交通“一卡通”;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有效择业、充分就业;提供权威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等。
从追求粮食亩产到追求工业利润亩产——时间流逝了半个世纪后,“亩产”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概念,被人们从记忆中翻捡出来,重新成为长三角地区惹人注目的热门词汇。“我们以每亩土地创造的利税论英雄。”浙江省绍兴市市长张金如说。在长三角诸多县市,每亩土地产出率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评价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长三角
背景
城市经济概念:
就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7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工业经济概念:
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西部
西部
大开发2006年进入第六个年头。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给予财力倾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六年来这一战略初见成效,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这样评价。
“断头路”是目前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西部7省(区、市)将携手打通省际高速公路的“断头路”,形成西部高速公路网络。目前西部高速公路总量偏小,密度偏低,覆盖区域不广,省际联网高速公路不多,经济拉动性不强。“十五”期间,中东部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千公里的省和直辖市有14个,西部仅有6个。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这部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牵头编制的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西部大开发五年总体发展的规划,为未来五年国家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西部
大开发
西部
开发大事记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历史回顾: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讲道:“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八十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全国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这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并多次就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发表重要讲话。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
东北
振兴东北
地区战略实施三年来,东北地区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期,经济低迷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改观,开始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谈起东北面露喜色:制约东北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取得初步成果,民生得到了改善,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三年来,东北地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增速分别为13%、13.7%和11.6%。在过去三年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各地区加权平均增速的差距分别为1.3、1.1和0.88个百分点,增速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沈北新区
沈北新区
”11月22日成立。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郑州郑东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第四个新区。它的成立,使沈阳市的政区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天的沈北新区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政高,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文信,市政协主席赵金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长义共同为沈北新区揭牌。
振兴东北
战略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赴东北三省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调研
·200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2004年3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华北
环渤海经济圈
与外商投资大陆的路径相仿,台商迁徙的过程中,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是无形的“指挥棒”。而在这两点上,很多台商认为,北方经济区的优势正日益明显,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都市圈则都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
“一轴三带”包括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发展轴”和“发展带”都要以绿色开放空间加以分隔,采取“葡萄串”式空间布局,避免连绵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总体发展布局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地带,建设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对滨海新区的产业实行集中规划,逐步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功能区。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临港产业区。
天津滨海新区
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5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6%的速度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8.63亿元(是浦东的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
天津滨海新区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滨海新区发展,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的荒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对滨海新区的发展作过重要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
南部
珠三角经济圈
2005年珠三角地区GDP总量占广东全省的78.6%,而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的GDP总量还不到全省的1/4,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广东的迫切课题。16日的签约情况表明,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接正在加速。
作为广东省著名招商品牌的“肇庆金秋”经贸洽谈会2日上午开幕,肇庆市当日落实签约项目132宗,投资总额达262.37亿元。肇庆此次新吸纳的大批外来投资中,珠三角转移产业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有迹象表明,随着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综合投资环境的迅速改善,以广州、深圳、佛山等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呈现出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点击详细
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昨天联合广东省外经贸厅召开“开放、参与、发展——加入世贸五年”高级论坛,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加入世贸5年来广东省已经顺利实现平稳过渡。不过广东省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据外经贸厅统计,截至今年7月份,我省出口产品共遭受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目前涉案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中56起结案,23起胜诉。
泛珠三角经济圈
“泛珠三角”这个概念由广东省政府于2003年8月正式提出。泛珠三角地区指的是广东、广西、湖南、海南、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四川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圈。这个地区拥有4.5亿人口,GDP总额约为6300亿美元。
中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给中部六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省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立足于艰苦奋斗,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俞正声说:“中部地区要抓三个基地建设,第一是粮食生产基地;第二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第三是装备制造业,提高技术产业的基地,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要老指望着,主要的不是靠政策,主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对我们的一些老区、贫困地区,更要增强这个东西。”
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湖南: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山西:实现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实现自然人文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
安徽:向农业强省、新型工业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文化强省跨越。
中部
崛起
中央领导话中部
中部
领导话崛起
存在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东北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扩大。
一季度,我国四大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5%,东部最快、东北最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在25%以上,西部、中部、东部增速均同比有所提高,东北下降;进出口贸易增速均超过12%,西部、东部增速同比提高,东北、中部下降。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5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已提高了11.8个百分点,而其他区域所占比重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前不久,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相继召开。一时间,区域协调风起云涌,令人为之额手称庆。然而,经济真的协调了吗?显然不是,前路依旧漫长。此中种种丝缕纠结、难以厘清的“边界困扰”为祸不少。在沪苏浙座谈会上,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草案——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规划专家却指出,这个目前被发往相关省市征求意见的草案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至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因,是编制人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分割问题上认识不清。
环渤海经济圈
诸侯割据整合步履蹒跚
经济圈的概念在现实中却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北京和天津、大连、青岛已隐然成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龙头,然而,三个龙头的辐射区域却“井水不犯河水”。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王新怀今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欧盟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短时间内难以缩小,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
现代融资更为看重软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硬环境。在目前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只有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1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万季飞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政府官员和著名专家,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西部国际投融资高峰论坛上做出一致表示。
更多精彩
一点即知
经济圈间合作
从背对背到脸对脸
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昔日较量的对手如今济济一堂,成了合作伙伴。24日,当泛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组织负责人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出现在长三角16城市峰会上时,中国区域经济“三巨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泛珠三角与长三角之间的交流比以前更密切了,区域合作进入到联动的新阶段。”
来自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的金融界人士6日会聚香港,探讨三地金融合作的前景与空间。广州市副市长陈明德在研讨会上表示,香港是世界性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配套也十分完善,可与广州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互补性对接。而广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及迅猛发展的经济,则为港澳金融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与会环保专家指出,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均为经济相对发展较快,但矿产、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
例如,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量的不平衡;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导致产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海洋运输等造成海滨城市环境与海洋污染等。因此,两岸学者交换彼此经验与研究成果很有必要。
喜马拉雅经济圈
世界热评中印握手
有望形成“喜马拉雅经济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印度之行,媒体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习惯用怀疑口吻说中国的印度报刊释放出很多期待,印度商界人士更是踌躇满志,称印中经贸额在未来6—7年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韩国媒体也评论说,13亿人口的中国和11亿人口的印度可望形成一个巨大的“喜马拉雅经济圈”,这将为加快经济全球化提供契机。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
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加上四个观察员国的人口约占全球一半,面积占欧洲和亚洲两个大陆总和的五分之四。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给区域合作积蓄的带动能量远非东南亚“四小龙”可比。(责任编辑:安世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