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5年艰苦创业,25年沧桑巨变。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25年,是极不平凡的25年。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纪念特区25周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特区完善特区。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宽广视野、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谋划发展,努力完成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明确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坚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党的先进性引领特区的建设,努力再创经济特区建设新辉煌,不断开辟经济特区发展新境界。
25年艰苦创业,25年沧桑巨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经济特区一茬又一茬建设者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谱写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绚丽篇章。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豪迈的气概和崭新的姿态,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再创经济特区建设新辉煌,不断开辟经济特区发展新境界。
坚持用宽广视野、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谋划发展,努力完成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坚定推进,这是经济特区能够大踏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推进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宽广视野、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谋划发展,自觉在全国发展大局下行动。一方面,我们在海内外各界朋友和全国各地的支持帮助下不断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积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支援后发地区发展。这是25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得以不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今后,我们仍然要自觉坚持、大力弘扬。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特区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用宽广视野、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去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努力完成厦门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速进行,这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这对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厦门经济特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加速转型,东、中、西部全面协调推进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上升期,这为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繁重,对各项工作也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海峡西岸发展的形势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发展,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各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这些都为厦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在对台工作中的前沿平台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我市的发展形势看,中央高度重视办好经济特区,省委对厦门工作寄予厚望,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厦门经济特区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在体制、机制、产业、港口、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当前我市正在形成的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宏大气势、强劲态势和良好趋势,标志着厦门正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坚定信心,坚定步伐,紧紧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作用,不断开创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成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示范和榜样,努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和榜样。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明确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经济特区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促进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工业为重点,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力求通过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同步协调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努力构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航运物流中心、旅游商贸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基本建成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1.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加快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等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其配套设施,引导企业和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着力引进一批上下左右关联配套项目,增强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扩张产业规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扶持,加快推进大中型工业项目的建设投产,继续壮大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两头在厦、中间在外”,在我市区域内重点扶持发展优质种苗业和高附加值加工销售业,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把种养基地建在厦门市域以外的地区。积极拓展对台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创汇农业。
加快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厦设立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加快建设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促进经济与科技、产业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区、商务营运中心、软件园等载体平台作用,继续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制定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用,努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1985]85号文件《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按照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部署,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对台工作,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今后我们将紧紧依托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厦台之间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对台工作水平。特别要把握台湾新一轮产业外移趋势,进一步办好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加强与台湾电子信息、石化、软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的对接,努力成为台资企业集聚的重要产业基地。进一步办好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建设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全面推进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认真落实保护台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及时解决台资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扎实做好厦门高雄试点直航、厦金直航和厦门航点两岸包机直航工作,促进两岸直接“三通”。提高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的运转水平,积极拓展赴金门旅游业务,力争率先开办赴台湾本岛旅游,努力使我市成为两岸双向交流的重要口岸。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拓展厦门与台湾之间在新闻出版、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民俗、宗教等领域及各阶层人士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发扬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精神,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认真落实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活力。紧紧抓住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以及区域经济协作更加紧密的契机,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坚持内资外资一起抓,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型”项目一起要,提高利用内外资的实效。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多创出口名牌,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强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完善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工作机制,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做好外事工作,加强对外联络交流,扩大厦门的对外影响。扎实推进城市联盟建设,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着力推进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认真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品位和现代气息。加快推进福厦、厦深、龙厦铁路及翔安隧道、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五缘湾、观音山等商务营运中心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新城区,尽快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特色。
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增强功能,提高水平。进一步完善港口发展规划,加快港口泊位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畅通对内对外连接通道,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以拓展集装箱运输为重点,加大航线开辟和货源市场培育力度,力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进入全球20强行列。深入实施区港联动试点,加快建设与海港、空港、铁路对接的各大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和现代物流,构筑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加快机场三期建设,做大做强飞机维修服务基地,提升航空港功能,拓展国内外航线和客货运网络,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港。
加大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万石山-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建好园博园、天竺山等一批新的景区景点,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宣传推介和区域合作,倾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使厦门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市民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6.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推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心困难群体,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新办法、新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惠民之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构建和谐社区、和谐镇村。深入开展“平安厦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制度和机制,认真负责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和机制,积极推进符合厦门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配合工业集中区和新城区开发建设,稳步实施“金包银”工程,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积极实施移民造福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条件具备的要加快镇改街、村改居步伐,促进农民转变为市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相协调。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解决噪音、粉尘、油烟、垃圾处理、汽车尾气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创建生态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文明。
7.巩固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特区精神,引导市民牢固树立热爱厦门、建设厦门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全民诚信意识。不断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弘扬嘉庚精神,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打造区域性文化教育中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与厦门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各行各业在职人员的培训,构建学习型社会。重视发展华文教育,努力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基地。
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文艺创作,力争推出一批展示经济特区建设者良好精神风貌、反映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宏大气势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服务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性、全国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做强综合医院,做专特色医院,培育一批名医、名科、名院,提高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8.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监督权、选举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进一步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政务、村(居)务、厂务、校务、院务等公开办事制度,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努力实现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用好地方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推进行政工作法制化进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更加广泛地团结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拓展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工作的新局面,发展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继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要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好,关键是要把特区的党组织进一步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坚持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坚持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根本经验。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深入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不断增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开拓创新,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创建“五个好”党组织,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心骨;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活力;高校和各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街道、社区党组织要进一步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加大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党的各级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骨干力量,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要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注重选拔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努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各级领导班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人才工作,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掌握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掌握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始终注重摸索总结、自觉坚持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的重要原因。当前,我们要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仍然要十分讲究策略和方法。随着形势和情况发生变化,策略和方法也将随之变化。
一要坚持先谋后动、谋事力成。就是在推进工作、促进发展中要注重谋划、统筹谋划,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开拓创新的办法去谋划,谋划时认真调研、充分酝酿、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配置好落实工作推进项目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决策后应迅速启动、迅速推进,力求动则须成、动则见效,努力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再干一件再成一件。
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厦门经济特区人力物力财力仍然十分有限的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为与不为、先为与后为、多为与少为的关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区别主次轻重、先后缓急,紧紧抓住那些事关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精心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序推进,逐项落实,以期推动整体,带动全局。
三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踏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尽力而为,以尽力而为的进取精神去推动工作。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来开展工作,不做超越阶段性发展的事;又要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充分挖掘各种有利于发展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去做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
四要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各级各方面的利益分配格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从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各项事业发展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4.改进党的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开展国企改革、征地拆迁、住房建设、招生就学、医疗治病、污染治理、物价票价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中,都要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群众和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使之更好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和水平。牢记“两个务必”,认真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5.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尽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努力形成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合力和优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思想防线,带头廉洁自律,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坚持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齐心协力,奋发有为,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