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演出节目单,动辄二三十元,贵的甚至上百元。在沪上的各类音乐会上,这样的标价是“常态”。记者在各大剧场的节目单销售柜台旁观察,发现大多数观众对于如今制作越来越“气派”、“身坯”越来越巨大的节目单,看一眼后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去。 在上海大舞台举行的一位西方歌唱家演唱会上,几位歌迷举着大开本节目册对记者说,里面尽是明星、指挥的大幅彩照,对于曲目的介绍文字寥寥无几。这哪里是节目单,分明是明星画册嘛。
“现在音乐会的票价已经很高了,节目单又怎能再增加普通听众的负担呢?”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秘书长曹畏说,“和演出票价一样,节目单豪华化问题也是近年来一直在呼吁的,但价格不仅降不下来,反而越来越贵。”在他看来,节目单可以给听众一些关于音乐家的知识介绍。另外,不少国外的协奏曲结构比较复杂,往往由好几个乐章组成,开演前听众通过节目单获得大致的欣赏常识,也可避免乐章间不合时宜的鼓掌。然而,目前定价高昂的节目单让观众望而却步,如果演出方不租用剧场字幕对曲目名称、分段给出说明,观众听完一场音乐会也只能是“一笔糊涂账”,有的连曲目也对不上。几位乐迷跟记者说:“像柏林爱乐乐团、百老汇音乐剧等世界一流演出,多少年才来国内一次,留一份节目单也是一种纪念,但现在买说明书的钱都够买一张低价演出票了,实在太贵了。”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认为,朴素而有内涵、实用但不高价的节目单,实在是当前演出市场的必需,关键是有没有把为观众服务放在首位。国内演出市场的说明书制作,也应该根据最广大艺术消费人群的承受能力和欣赏需求“量体裁衣”,去掉毫无必要的奢华外衣,凸现最为重要的“导看”、“引领”功能。
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陈光宪介绍,国外音乐会一般有节目单和小型纪念册两种形式。节目单都是免费的,上面对音乐创作、曲目源流等介绍颇为详细,听众可以由此学到很多东西。另外一种小型纪念册(一般是一些音乐剧、大型舞台剧才有),由于定位就在于收藏纪念,因而制作得较为考究,有很多照片,定价也比较高,适应了小部分人的购买收藏需求。
解放日报(施晨露 伍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