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江苏而过的800里长江岸线,牵动的不仅仅是江苏人民的神经。3年前,当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开发长江两岸时,人们既对拓展发展新空间感到欣喜,又对其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感到忧虑。
但沿江开发3年多来,经济与环境这对“冤家”不仅没有关系恶化,反而出现了同步提升的局面。 这一“环保新现象”,给我国探索沿江沿河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沿江GDP快速上升 主要污染物不升反降
江苏沿江开发核心区域涉及8个大市、15个县(市、区),属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产业最集中、环境容量最小的地带,城市化率达65%。2005年,江苏沿江8市实现GDP总值8970亿元,占全省53%。
而对应的主要环保指标是,2005年沿江地区万元GDP的COD排放量下降了11%,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下降。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做了20多年环保工作的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说,沿江开发之初,自己比外行人更担心,而现在又比内行人更有信心。
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拥有7400万人口、10万平方公里的江苏,本已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最高的省份。沿江开发势必会带来更大的产业集聚,环境压力不小。
目前,沿江地区形成了化工、机械、造船、造纸、轻纺等产业体系。长江两边聚集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3个省级开发区,其密集度在国内大江大河两边是不多见的。
信心源自走对了路。史振华说,江苏这一轮沿江开发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沿江开发在环保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要“多留赞叹、少留遗憾”。
比开发先转动的是立法和规划两个轮子。《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江苏省长江开发利用规划》,犹如两个“铁将军”牢牢守护着一湾东去的江水。
一个很好的例证是,立法前,长江干流取水口的一级保护直径是100米,而立法后,这一保护范围扩大到了500米,“环保优先原则”被首次清楚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
“长江岸线利用规划精确到米,变无序利用为有序开发”。南通市副市长朱晋说,长江不开发是压力,开发也是压力,规划是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在规划的约束下,曾经放纵不羁的工业项目开始有了正确的轨道。沿江地区3年否定近千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
同样在环境的硬约束下,政府部门如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土地局等,审批项目时出现了高度意志一致。泰州市环保局局长孙耀灿说,“环保一票否决”落地生根。3年来,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江苏全省前列,其下辖的靖江市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4.5%,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8%。
沿江开发中发展最快的张家港、常熟、江阴排污总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20%、25%和35%。南通市沿江开发以来,GDP增长了近一倍,而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单位排放量分别下降了23%和9%。
重化工临江 长江水质趋好
江苏沿江开发一个基本产业特点,就是在沿江地区布置对经济拉动作用大的重化工产业。这无疑更加撞击着沿江地区的环保神经。
“这是一道绕不过的产业坎”。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朱晓明说,江苏省沿江化工产业园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特大型制造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生命之源长江,江苏开始探索破解“重化工必污染”的世界性环保难题。拿小化工开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沿江地区,江苏把沿江开发作为关闭小化工,实现化工产业升级换代的契机。一批从乡镇企业时代兴起的规模小、污染大的化工企业被环保门槛无情淘汰。统计显示,沿江开发以来,小化工淘汰率达到55%。
而江苏省政府又乘势而上,规定在3年之内全省所有小化工都必须关闭或迁入化工园区内。沿江地区立即行动,靖江市规定所有乡镇不允许引进化工项目。无锡市3年内花10多亿元关闭所有小化工,仅此一项就能削减25%COD。
沿江地区重化工门槛普遍提高,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化工企业只能望江止步。 (下转A3版)
(上接A1版)南通市以环保优先为标准选择化工项目,该市曾拒绝了投资规模达10亿美元的外资化工项目。
循环经济被广泛地引入沿江化工产业。在张家港市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内,用“补链引资”的循环方式,先后引进了美国杜邦、陶式化学等一批国际化工旗舰项目,初步形成了10多条绿色循环产业链。
园区主任解志荣说,化工园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园,这既是长江的告诫,也是长江的福气。
在泰兴市经济开发区内,35家化工企业以氯碱为原料,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工产业链。“绿色化工”“生态化工”“循环化工”正在成为江苏沿江各地共识,以化工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带成为保护长江水质的一道重要“绿色屏障”。
江苏注意沿江产业布局的协调性。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沿江开发不只是化工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生根,使沿江产业结构逐步新型化。
在沿江开发中,各地始终保持对长江水质保护的高度自觉,因为长江既是吞金吐银的黄金水道,又是数千万人口的饮水之源,水环境安全高于一切。
长江水质趋好是沿江开发环保建设成效的一面镜子。据沿江11个水质监测站5年上千次检测,江苏段长江水质稳定在二类水标准,比沿江开发前水质有所改善。
深度开发地带 崛起环保模范城市群
城市是江苏沿江开发中最活跃的要素。大规模开发利用,不仅没有让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态“雪上加霜”,反而成为重建、修复、建设生态的动力源。全国63个环境模范城市中,江苏占17个,绝大多数在沿江。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2006年国家首批6个生态市中,江苏占4席,3个在江边,均属沿江开发的核心地区,成为独特的环保新现象。苏州、无锡、常州还实现了城乡创模“满堂红”。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常熟市在“生态市”大考中胜出。环保局长姚丽英说,好环境是多少钱买不回来的,有了这样共识,环保执法顺畅得多。
常熟市10个乡镇全部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达98%。境内的著名“沙家浜”景区保持着50多年前的生态面貌。
曾遭乡镇企业重创的江阴市生态环境,通过几年修复,今年同样在最苛刻的生态市评选中过关。市委书记朱民阳说,需要用敬畏自然的态度来发展经济。
坚守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的张家港市,从1996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到目前的生态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环保上的飞跃。生态文明成为这个现代城市的金字招牌。
良好的环境让老百姓喜上眉梢。几代人都住在江边的张家港市农民张永才,指着建在村头的污水处理站说,这里的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城市文明。
记者在沿江地区采访,感觉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各级干部谈环保超过了谈招商,且像当年抓乡镇企业那样来抓环境建设。新招术层出不穷。
在南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让市场之手搅动环境资源,目前又有8家企业在COD排污权交易上进行试点。在张家港市保税区,一家名叫胜科的外资水务公司,把园区3000多家企业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后,以接近地表水的水质排放。
“这是市场的魔力。”张家港市市长王翔说,委托处理污水的企业向该公司支付3.5元/吨的污水处理费,有钱赚,污水厂自然能活起来。
“排污要付费,治污能赚钱”。江苏沿江各市让市场的力量驱动环保基础设施优先建设,3年多来沿江共兴建大型污水处理厂99座。江阴市还计划用4年的时间把全市1000多个排污口削减为100个。
环境矛盾几乎天天会出现,关键看解决办法。泰州市实行环保信访公开听证制度,一大批类似居住区包围化工厂这样的城市发展环境难题,在“谈判中”得以妥善解决。政府掏腰包将城区内的化工厂逐步迁移到新规划的化工园区。
沿江各城市还普遍建立了领导干部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总责、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制,并将生态和环境保护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定期考核。环保局的执法权威在沿江开发中得到大大巩固。
变“环境换取发展”为“环境优化发展”。经验教训告诫长江两岸的人民,环境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守江必有责,用江必科学。新华社记者施勇峰郭奔胜
(新华社南京12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