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12月22日电(记者张文凌)日前,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民族委员会、云南省扶贫办联合在云南民族“直过区”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由于招考公务员的门槛越来越高,以及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一刀切”的办法的实施,使有的地区民族干部急剧减少,有的甚至断层。 听不懂民族语言、不熟悉民族情况的外地干部在这些地区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
云南有13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这些地区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当时国家给予的一系列特殊的扶持政策,对这些民族“直过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直过区”很少再被提及,甚至“直过区”的概念都已经鲜为人知。由于忽略了“直过区”的特殊性,特殊政策少了,一刀切的政策多了,导致发展基础很差的“直过区”缺乏强有力的特殊帮扶,不断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调查组在这些地区获悉,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地方不仅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县处级干部,甚至连一个副科级干部也没有。外来干部到“直过区”工作的越来越多,由于听不懂民族语言、不熟悉民族情况,当地群众不喜欢他们,产生了干群间的隔阂。
“直过区”一些基层民族干部向调查组反映,当地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条件苛刻,不实事求是。为了照顾民族代表(委员)的比例,选拔出来的代表(委员)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不能很好的代表民意,无法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的作用,只是开开会、举举手,形同虚设。这一问题不仅在“直过区”存在,在一些民族地区也普遍存在。
此外,调查组还发现,目前,“直过区”民众的期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过去对“直过区”的特殊政策被弱化和淡忘,省、市、县三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忽略了“直过区”的发展问题,致使“直过区”的特殊政策被取消,新的政策又没有体现对“直过区”的特殊照顾。
调查组指出,对于经济严重滞后的云南民族“直过区”来说,上述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否则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