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冬寒犹未雪,宗师一代慰静灵。马季的离去,留给人们的是不尽的伤感和怀念。坐在窗前,透过蓝色的玻璃,萧瑟晚风中落叶随风飘零。就在此刻,10年前与马季先生见面的一幕不禁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1996年9月18日,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南京到处飘散着桂花的醉人芳香。 马季因参加中国曲艺荟萃活动来到古都金陵,当晚下榻南京饭店。在江苏籍相声演员韩兰成的引荐下,作为记者的我与一起工作的编辑、漫画家禹天成在饭店见到了马季。
他第一次见到我们就跟老熟人一样直呼“久仰久仰”,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寒暄后,禹天成开始给他画漫像,而我则和马季聊起来。马季是大家熟悉的笑星,而他从艺之初的事情,知情者不多。于是,我们的话题就此展开。
我就他如何被发现这事向马季求证。当时有报道称:马季曾因在1956年举行的“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上表演相声《找对象》而被相声大师侯宝林发现并亲自培养的。对此,马季解释道:“当时北京市的曲艺演出是有的,但我们演的节目不是《找对象》,而是自己写的节目,名叫《伟大祖国》,这是一个歌颂型的段子,找出各种‘包袱’,以歌颂各条战线上的伟大成绩。至于《找对象》我也演过,那是以后的事了。”马季说:“尽管侯先生看过我的演出,也认为我是个‘材料’得好好雕琢,但那次演出时,侯先生并不在场,报道说侯先生到后台看我这一点就更无从谈起。倒是在此之前,相声界另一位大师刘先生给我们进行过热身训练,演出之后他又找到我,说我很有发展前途,准备推荐我去中央广播说唱团,并愿意亲自传授技艺。”正当调动之际,侯先生也向团里下了保证,三年之内把马季培养出来。为平衡两位老艺人之间的关系,团里专门召开艺委会研究,明确刘先生、侯先生和两位郭先生共四位相声名家都作为马季的老师,而侯先生为责任老师。
谈到他当初成为专业相声演员曾遭到自己母亲坚决反对时,马季矢口否认。他说:“那是绝对没有的事儿。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对外面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因此对我走上相声这条路没有丝毫阻拦。”马季坦言,母亲是支持儿子去说唱团的,而儿子开始倒是举棋不定。“到说唱团有许多老艺术家指导,对自己帮助一定很大。但同时他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对自己来说很不适应,不如跟年轻人在一起舒服,因此曾写信给侯先生打退堂鼓,欲去煤矿文工团,因为那里不仅年轻人多,而且还有一个‘迷人’的篮球队。”马季侃道:“这对我吸引力挺大。那时候我特爱打篮球,别看我小个儿,打起前锋来,还行,曾经打进北京市东单区代表队。”于是,22岁的马季立马到煤矿文工团上班了。但是十五天后,由于说唱团抢先到马季原单位新华书店调走了档案,这样,马季才只好回到了说唱团,并一呆就是40年。
言谈中马季多半笑容可掬,“包袱”一个接一个地逗得大家笑声不断。而我们似乎不是在采访,倒是在聊天、听相声……一切都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的,不觉间已过去两个多小时。马季说,这是首次对媒体披露出道内情。对此,我十分感动,也多了一份幸运感。
回到报社后,我很快写成一篇专访以《马季披露出道内情》为题发表在《江苏工人报》上,并将报纸寄给马季。《羊城晚报》等国内多家媒体也纷纷转载。看到报道后,马季特地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是以正视听,非常感谢。
当年12月,报社一位热心读者、也是相声爱好者给我发来一篇介绍相声的文章,其中涉及马季本人的内容。我将此稿寄给马季请其斧正。不久便收到马季的亲笔回信,表示文章内容与事实不符。他在信中写道:“关于史实方面的文章一定要一手资料,借鉴他人文章为依据必然失真,导致今天的误传。”尽管对此文不满,但他在信的最后还不忘说:“我有机会也向他(作者)解释!”马季的严谨作风和为人的谦逊、平和由此可见一斑。
马季这封亲笔信至今我还保留着。它本是一封普通的信件,现在却是那么的珍贵!不知是上苍的有意还是无意,信上的落款日期竟是1996年12月20日。而10年后的12月20日,他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大师离去,笑声长存!他那愉快的笑脸、那幽默的话语、那令人捧腹的动作,依旧浮现在眼前、回荡在耳畔……
作者系江苏工人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