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学芹 实习生 崔艳华金陵晚报报道昨天,是陕西哑巴少年小东的大喜日子,因为再过3天他就能回到家了。他没想到的是,下午到了车站,又一重惊喜等着他,金陵晚报记者、志愿者、警官都来给他送别,并塞给他一堆礼物……
盼流浪儿回家
本报街头拯救流浪儿的活动初见成效,目前已经先后解救了4名流浪儿,与此同时,自发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拯救活动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寻访流浪儿,把其送到救助中心这一层次;而劝导流浪儿放弃流浪生活,回归家庭、校园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他们在找人的同时萌生了送人的想法,希望看着这些在外流浪多日的少年能够早日踏上回家的列车。根据救助中心的日程安排,来自陕西的小东就成了大家送别的对象。
被骗来做哑扒
小东是在一个穷山沟里长大的14岁哑巴,在老家上过几年小学,所以能认识、书写一些字。辍学后,他在家一直无所事事,今年7月,邻村的一个人说大城市热闹,带他出来见世面,他就跟了出来,没想到落入了贼窝,几个人逼着他学习扒窃技术,不学就打,不给吃东西。练不多长时间,“师傅”就带他上街实习,偷来的钱全部上交,每天只给他吃一些最简单的食物,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是大家的出气筒,所以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11月17日,他趁“师傅”不注意,逃出来,天黑后无处可去,就蹲在大街上哭,被巡逻的梅园派出所民警发现后,送到救助中心。
志愿者焦急等候
救助中心给小东订的是昨天下午4时50分的车票,以刘国璋、董菊芬为首的志愿者下午两点多就来了,而且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提着东西,有香蕉、苹果、饼干,还有一些衣服。原本说好下午3点半前来会合的小东和救助中心护送人员却迟迟未来,志愿者们在广场上四处张望。不久,城警五大队的张警官等人也带着礼物过来了,下午4时3分,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护送着小东过来了。看到小东衣着单薄,74岁的刘老赶紧从塑料袋中拿出一件红色的外套给小东穿上,小东咧嘴笑了起来。
礼物多到提不了
刘老开了头,其他志愿者以及张警官也把手中的礼物递给他,小东有点意外,接过大家递给他的东西,不一会,两只手已经不够拿了。这些礼品当中也包括本报购买的东西,如一些水果、面包、饮料,还有一本《少年百科知识问答》,看到这本书,小东的眼睛似乎亮了一下,当场就忍不住翻看了几下。由于现场没有人会哑语,沟通很不顺畅,后来,小东忍不住要去记者的笔和本子,在上面写着:“谢谢你们,我再过3天就能回家了,我一定会记住你们的。”下午4时31分,救助中心3名护送人员带着小东走进候车室,临进门前,小东突然回头对大家摆摆手,记者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
“保镖”护送流浪儿回家
昨天,记者发现,护送小东回家的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竟达3人,据悉,这还不是护送人数的最高纪录。为何一个流浪儿回家需要这么多人护送呢?据此,记者采访了领队的许科长。许科长告诉记者,救助中心的人员流量非常大,不断有流浪儿被送进来,也不断有流浪儿被送回老家。不少流浪儿家在外省,路途遥远,同时有些流浪儿抗拒回家,在返回的过程中不断想花样逃跑,所以护送人员必须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流浪儿,直到把他们送到目的地。救助中心里的流浪儿几乎都是由警方送来的,送来的时间没有任何规律。这些流浪儿来了之后,工作人员要对其籍贯、家人所在地进行精确的核查,然后与其监护人联系,若其不愿意前来接,就再跟当地救助站联系,双方敲定好接应时间后,赶紧到车站订票。订好票后,马上通知几名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准备护送一个到某某地的孩子。不一会,接到通知的人就过来领被送流浪儿的资料,与其谈话,并向儿保科的人了解其平时调皮程度……
志愿者发现乞讨小妹妹
昨天下午5时,一志愿者在新庄立交桥附近发现两名少女当街跪着乞讨,当即致电记者,同时拨打了报警电话。记者赶到后发现,这两人正是本报12月15日报道过的从甘肃前来寻找父母的小姐妹,自从当天见报后,她们就从迈皋桥“消失”了。记者与志愿者近日曾到处寻找她们,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志愿者发现,两名乞讨少女的衣着很单薄,随着太阳的西落,她们一边跪着一边搓着双手,看上去很是可怜。与此同时,跪在左边的姐姐膝盖前还放着一份本报对她们的报道,希望博取路人的同情。她们告诉记者,老家实在太穷了,父母又不在家,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出来乞讨了,所以,在没找到父母前,她们不愿意回家。现在,无论乞讨多少钱,她们每天就吃两个馒头,其余的钱全部存起来,等着明年春天回家帮助爷爷耕种的时候,凑凑买点庄稼生长需要的肥料。她们此前已经从其他在宁乞讨的甘肃老乡那里知道,被送到救助站(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后,救助站就会把她们送回老家,这不是她们所期望的。因此,知道志愿者在找寻她们后,姐妹俩就躲了起来,没想到,昨天还是被热心的志愿者给“抓”住了。不久,城警一大队的吴警官等人驱车前来,把两姐妹带回大队,随后又把其送到救助中心。根据以往与甘肃人打交道的经验,吴警官判断,两姐妹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