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人物的谢幕,和一个人的老去一样,都是历史规律,谁也不能回避。2006年,一批曾活跃在国际政治风云中的标志性人物,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告别权力中心,他们中有的人或许还在期待东山再起,有的人却注定将永远离开这个给予过他们荣耀、也曾使他们屡屡碰壁的舞台。
他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局部的世界格局,而他们的离开,也或多或少是其自身被影响和改变的结果。
安南:辛酸谁人知
“(美国)应该停止借‘反恐战争’之名,执行一意孤行的外交政策,并进行侵犯人权的活动。”如果不是有特别的背景,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对美国赤裸裸的指责,竟出自“老好人”安南之口。12月11日,在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在即将告别的时候,安南终于有机会一吐自己心中的不快。
安南任秘书长10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最为繁忙的10年,这期间,维和人数达到历史顶峰,而安南也成为历任秘书长中出访战乱地区最多的一位。1999年,他亲临战火纷飞的科索沃,站在一栋楼房的阳台上,炸弹在不远处炸响,他却镇静地在那里通过手机与各国领导人交谈了两个小时。
这份真诚和勇敢,不仅为安南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更使他在2001年得到了瑞典诺贝尔委员会的垂青。在他们看来,安南是公认的和平使者,甚至有诺贝尔奖委员会委员如此发问:“不选他又能选谁呢?”
推动联合国改革、加强对艾滋病的应对,以及对解决国际焦点问题的干预等方面,安南领导下的联合国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安南那张黝黑的脸孔也越发憔悴——他曾戏言自己有192个主人,在如此多的会员国之间做协调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链接]
“安南原则”
安南即将于本月31日结束长达10年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安南在告别演讲中总结了自己担任两任联合国秘书长的体会,介绍了五条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五条宝贵经验可以归纳为体现未来国际关系的“五大原则”。
第一,世界上每个人的安全都与别人的安全有关,安全是集体的,不可分割;第二,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他人的利益,全球化所带来的繁荣应惠及所有人;第三,全球安全与繁荣有赖于尊重人权与法制,人的尊严和权利应有法律保护;第四,政府应对其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行为负责,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第五,只有通过多边体系,通过联合国,各国共同合作,才能满足上述四点要求。
“安南原则”大力宣扬多边主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和未来世界发展潮流。例如,他主张“没有国家能通过凌驾于别国之上而取得自身的安全”;“牺牲他人的安全而求得的安全是不可靠的”;“只有通过多边机制,各国才能相互负责,并使该机制更加公正和民主”;“没有国家能够通过寻求霸权而让自己安全”等等,这些值得各国政治家认真思考。
他信:落难他乡客
这一年,入主泰国总理府近6年之久的他信走了,府邸内仅留了张画像,以及一块标有“泰国第23位总理”的铜制小铭牌。
经历一场针对自己的政变之后,今天的他信似乎已经是“无官一身轻”了。正如他本人在美国和英国旅行时对媒体说的那样,“我已经是个失业者了”。
早在今年2月,他信迫于压力解散国会下议院,并在重新大选计划遭遇抵制后,决定暂离总理府开始环球旅行。4月6日,一辆小皮卡在总理府主楼前拉走了他信的个人家当。他信当时说:“从现在开始我将是个闯荡世界的失业者。”
而对一群跟随采访的记者,他信则这样表达心情:“我失业啦,别再跟着我了,去跟踪那些有价值的官员挖掘新闻吧。”此时,他信的声音有些沙哑,谁也不知道这是他的心里话,还是在自嘲。
然而,与许多卸任的前总理不同的是,他信至今没有返回泰国,这成为泰国媒体时刻关注的一颗“新闻定时炸弹”。泰国许多分析家都认为,他信归来之日,必将是风波再起之时,无论他是真正“告老还乡”,还是“卷土重来”。毕竟,他在泰国仍有许多支持者。
小泉:怪人终远去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内阁频繁更迭后,小泉以连续在职1980天的纪录打造了日本历代内阁中第三长寿的政权,也成为中曾根康弘之后唯一做满自民党总裁任期的首相。
早在1998年小泉参选自民党总裁时,田中真纪子就认定他是怪人,此后“怪人”成了小泉固定的绰号。2005年,小泉放话不惜解散众议院也要让邮政民营化法案获得通过,并且听不进自民党内任何折中意见。森喜朗前往劝说,小泉只拿出一片干奶酪和一罐啤酒招待这位前首相,也不接纳森喜朗避免解散众议院的建议,森喜朗只能以一句“比怪人还怪”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小泉执政期间推行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竭力提升日美同盟关系,却根本不把亚洲邻国放在眼里,他在任期内先后6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致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困境。舍近求远的外交政策,也使其一心推动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宏伟计划成了泡影。
如今,小泉已走下日本政坛,但他在亚洲乃至国际外交舞台掀起的风浪是否平息还需拭目以待。
沙龙:英雄迟暮时
以震惊世界的方式把以色列人“拖”出加沙,出其不意地解散议会并组建“前进党”准备大选,却在选举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轰然倒下,这些极可能将构成沙龙生命中“最后篇章”的“传奇”,为他的一生再添浓重的色彩。
巨人也好、“屠夫”也罢,沙龙在2006年的突然倒下,让以色列政坛一时再难找到有如此号召力的政坛强人,而这位强人的倒下,也使中东和平进程前景更加模糊。
病床上的沙龙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只有关于他几次出入加护病房的只言片语。这位传奇人物或许不会想到,关于他的医疗费问题,竟然会引发国会和政府的争吵。
在普通以色列人心目中,有着传奇军旅生涯的沙龙对他们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以黎冲突之后,人们一边责难奥尔默特搞砸了这场战争,一边还会发出“如果是沙龙……”的感慨。
[链接]
“非常沙龙”
沙龙的身体状况屡遭对手质疑,疾病最终击倒了这位“重量级”政坛人物。再也没有能力“治国”的沙龙,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非常病人”。
非常之人:从鹰派首领转变为“和平之士”,沙龙以非凡的勇气,坚持走和平之路。另组新党之际,特取名“前进”以明志。
非常之时:哈马斯已在巴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而以色列大选又即将拉开大幕。中东正值又一个多事之秋。
非常之病:以77岁的高龄,5周内先后“补心”、“开颅”、切气管,开了7刀。但“苏醒并逐渐好转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小。”
拉氏:烈鹰折翅归
伊拉克战争早已成为布什政府最大的政治负担,作为这场战争的设计师之一,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成了首当其冲的祭品。丢车保帅也好,平息众怒也罢,74岁高龄的拉氏被迫宣布辞职,表明这位一直长袖善舞、纵横政商两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重量级人物终于走到了政治生命的尽头。
尽管拉氏心目中的楷模是丘吉尔,他其实更像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麦克马拉麦。两人同样是政商两界通吃的技术型官僚,同样因为一场极不受欢迎的战争而黯然下台。
本组稿件据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