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侯志勇在今年新建的育秧大棚前。
曹红涛摄畜牧师(右)为养殖户传授技术。
王 峰 戴 鹏摄工人正在包装刚下生产线的果蔬片。
刘登吉摄宝梵镇村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刘裕国摄
编者按: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往前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还需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往后看,各地在科技兴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加强抗灾能力建设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刊登的一组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渑池
科技示范带来新希望
关键词:科技
戴 鹏 杨永诠
12月17日上午,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的渑池县英豪镇苇园洼村里,不时传来生猪“吱吱”的叫声。44岁的农民姚小军和妻子何桂芬正忙着把刚出圈的8头生猪装上汽车,卖给洛阳市一家上门收购的肉食品公司。数着一张张崭新的票子,姚小军高兴得合不拢嘴:“生猪现在卖到九块六毛钱一公斤,多亏了县里的农艺师帮咱走上了富裕路!”
前些年,姚小军家虽有15亩地,可多半是丘陵坡地,由于不懂先进农业技术,播的是质量一般的种子,施的是单一的化肥,病虫害治不住,粮食单产只有200公斤。就在姚小军发愁的时候,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上官建宗来到他家,当上了传播科技的“家庭教师”。这位老师帮助他家做了新规划:在门口南边的坡地上建起两座沼气池和五六间猪舍,引进两头瘦肉型母猪,种上两亩蔬菜,推广机耕、机耙、机播和优质高产小麦玉米品种。
没多久,姚小军家的生产状况就焕然一新:猪圈的粪便流进了沼气池,做饭照明都用上沼气;沼液喂肥了两亩菜地,每年卖菜收入近2万元;沼渣上地,不仅能杀死土壤里的蛴螬、蚊蝇虫卵,又能培肥地力,增加千粒重,还省下了买化肥的钱。他家的小麦和玉米打得一年比一年多,喂猪用上自己加工的配合饲料后,小猪长得更欢实。
快到年末了,姚小军扳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今年夏季小麦单产400公斤,玉米单产突破500公斤,13亩小麦玉米总产达11000多公斤,成本比过去下降56%。一年卖出生猪20多头,家里买了台小手扶。
姚小军家的变化,得益于渑池县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如今,该县的中高级农艺师身上都背起了“四包一挂”的责任,即: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每人包一个主导产业,包一个示范村,包一个50亩以上的示范片,包一个示范户,业绩与评定优秀表彰先进、职称评定和个人工资奖金“挂钩”。科技人员所包户人均纯收入要每年增长30%,所包示范村要培养起20个科技带头人。同时该县农业局还把示范点建设作为推广农业科技的突破口,按照“创品牌、建基地、抓示范、带农户”的总体思路,要求农技中心、畜牧站、土肥站等每家选择1—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2个行政村,建立自己的示范点,推广几项技术或引进几个品种。
新体系推广后,科技人员开始深入基层,科技指导方式转向指导与传授市场信息相结合。渑池出现了农民争相跑到农业局“抢”专家的现象。在单位和农技人员的示范带动下,2006年渑池县夏粮总产、平均单产分别增长33.25%和18.5%,优良高产专用小麦面积由前年的15万亩扩大到28万亩,均创历史纪录。
链接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提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到“十一五”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
庆安大米
绿了,火了
关键词:绿色
本报记者 曹红涛
12月16日下午,带记者在满是新雪的稻田里转了一圈,身材和穿着都很单薄的侯志勇冻得直跺脚,但话还是不少:“我们庆安大米名声在外,北京的大学生都吃我们的米呢!”
老侯是黑龙江庆安县久胜镇久佳村农民。难怪老侯自夸,他的家乡庆安县境内三山环绕,七河发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通过实施蓝天、碧水、沃土、绿化四大工程,该县削掉140个大烟囱,关停并转13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5%,生态环境好,绿色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223万亩耕地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别看老侯那3垧(1垧地合15亩)多地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不起眼,但一年的纯收入也有3万多元呢。
老侯也苦过。1985年初种地时只有不到3亩地,产量低,稻米卖不上价钱,日子紧巴巴的。2002年,老侯成为庆安大米加工企业双洁公司的签约农户,从那时起,他才真正懂得咋种水稻。
“以前说‘水稻水稻,全靠水泡’,后来才明白,该灌水灌水,该晒田就得晒田。”老侯说,现在他每年总要参加几次县里及公司举办的农技培训,对公司的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烂熟于胸。他说,农田是绿色食品生产的第一车间,搞标准化种植来不得半点马虎。
“公司给我们指定优良品种,用他们指定的绿色食品专用肥。”老侯以前只知道尿素,现在说起什么氮磷钾、叶肥、穗肥、富硒肥,一套套的,“县里把紧大门,什么剧毒、高残留农药,想买都买不着!”
近年来,庆安县在绿色食品生产上共推广应用新技术18项,水稻种植创造了“秋翻旱耙、重施农肥、优质品种、高台大棚、稀播壮秧、方田机插、测土深施、浅灌细管”的栽培模式,实现了精耕细作,绿色种植。经过培训加摸索,老侯成了种田的好把式,自家田地产出从一垧地不到7000斤提高到如今的12000斤。水稻收获季节,因为产品品质高,老侯和其他签约农户,总能将水稻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4分钱的价格出手。
“今年‘两段式育秧’就7亩,明年要整它1垧地。”可别小瞧这“两段式育秧”,它是在传统大棚育秧之前先进行温室栽培,以延长水稻生产期,提高质量。前几年还是一项实验室里的技术,现在技术成熟,很多农户都在试验推广。
链接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到“十一五”末,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等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力争主要初级农产品100%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潍坊农民
大赚“洋钱”
关键词:外向型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寒冷的冬日,记者走进寿光市化龙镇裴岭村的胡萝卜市场。这里车来人往,客商不断,一片红火景象。据村支书裴升祥介绍:“我们村原来是个无名小村,通过种植胡萝卜出了名。现在村里有近30家加工胡萝卜的企业。村民有的进企业打工,有的当市场经纪人。仅此一项,每户村民每年就有三四万元收入,村集体也有100多万元的进项。日本、韩国客商是村子里的常客。”
小小一根胡萝卜不起眼,可裴岭村竟把它做成了大文章;蔬菜好像值不了几个钱,可是寿光蔬菜成了大气候;农产品似乎赚不了多少外汇,可是潍坊市的外向型农业硬是让农民大赚特赚“洋钱”。去年潍坊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5.8亿美元,蔬菜、禽肉的出口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5和1/3,直接和间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30万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17元。
潍坊的农业现代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几乎就是工业集群化发展的翻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由原来洗泥剥皮的初加工,向熟食、方便、快餐食品方向发展,向精深加工型企业发展。一大批外向型企业成了农民致富挣外汇的桥梁。这些企业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成了基地里的工人。据潍坊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光武介绍:“目前,潍坊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400多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达到417家,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优质农产品品牌达531个。”
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对记者说:“农业产业化解决的是挣多挣少的问题,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生死问题,没有标准化农产品进不了国内外市场。抓了农业标准化,农业现代化自然而成。”潍坊市农产品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三个字:标准化!
张光武介绍说:“近年来,潍坊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3个市级检测中心,20个县级检测中心,150多个乡镇检测点和730多处企业检测室。一些检测车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出了大棚就可以检测蔬菜是否合格。近千个检测点,形成了一张网,不按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很难蒙混过关。”
农业标准化,几年间催生出了一个精通多种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群体。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近17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链接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已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全国各地形成了茶叶、蜂蜜、大蒜、苹果、蔬菜、禽肉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达2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创新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蓬溪
大灾之年保增收
关键词:抗灾能力
本报记者 刘裕国
眼下虽然已到冬季枯水季节,可坐落在群山间的四川蓬溪县赤城湖依旧水足、波绿。在荷叶乡茶园村,记者看到山腰上的梨树和柑橘树郁郁葱葱,长势旺盛,才出土的莴笋、白菜正茁壮成长,水田里放养的鸭、鹅自在游弋。村民邓清民说:“我家今年种了3亩多水稻,收了2000多公斤稻谷,仅比去年减收一成。要不是水利工程发挥作用,后果真不堪设想。”
今年四川发生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可蓬溪不仅实现大灾之年粮食稳产,35万人、32万头牲畜没有出现饮水困难,农民还人均增收250余元。探寻原因,该县的70余座水库在抗灾减灾中发挥了主力作用。
蓬溪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人均水资源量仅370—390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全县工农业多年平均缺水总量达73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从2003年起,蓬溪县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3年间,全县共投入资金820万元,完成土石方量6.2万立方米,完成了2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病险水库整治完成后,恢复蓄水量730万立方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4万亩。同时通过实施赤城湖渠系配套工程,新建支渠2条,新增灌面1.2万亩,为今年防御旱灾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集中供水站为群众解“渴”。全县共建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4处,新增供水规模700多万立方米。今年大旱期间,这些集中供水站没有一处出现断水现象。高坪镇金沙街村是典型缺水镇,几年前,因为缺水,群众常常要到一公里外的山下找水、挑水。修建集中供水站后,该村2000多人的饮水不再犯愁,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集雨节灌治旱“有方”。蓬溪县充分挖掘旱区雨洪资源,积极组织旱区农民利用旱区路边的排水设施、地边、沟洼以及屋顶等汇水区域,大力发展以小水池为主的旱山村集雨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有效缓解旱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局面,成为旱区农民脱贫和改善生存条件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大旱期间,高坪镇红塘村900亩旱地作物长势良好,830人、800头牲畜不为水所困;宝梵镇新长村650亩旱地得到及时浇灌,都归功于集雨节灌工程。全县集雨节灌面积达到2.3万亩,在防旱治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链接
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10亿元,同比增长8%。全国共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729万亩,其中新增除涝面积同比增长了21%,发展节水灌溉面积同比增长了14%,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392万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