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文老人细细端详司母戊大方鼎
12月16日,国宝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者吴培文终于坚持不住,离开人世。从此,人们再也无法亲耳倾听这位老人绘声绘色地讲司母戊大方鼎的历险记了。
司母戊大方鼎,国之重器,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1939年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司母戊鼎在安阳市武官村一个庞大祖坟地下13米深处被偶然发现。司母戊鼎主要的发现者、保护人吴培文,当年为了不让国宝落到日本人的手里,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想方设法保下了国宝。
司母戊鼎发现者逝世
获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
2006年12月21日上午10时,在安阳市火葬场,伴着亲属的低声抽噎,84岁的吴培文被推进火化炉,旋即化成了一缕轻烟。从此,人们再也无法从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口中,倾听司母戊大方鼎的历险记了。
“爷爷自1991年起到去世,接待了成千上万的来访群众。他从来没有烦过,对每一个人都要详细讲述,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从没说过累。”老人的孙子吴苏桉眼含泪花,“光在家讲还不算,有些人还要他亲自到发掘地讲,有时候上午刚从发掘地回来,下午还得去,在那里讲可都是站着啊!他的责任感太强了,总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鼎的历史,更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文物的掠夺。”
这位老人的一生是围绕司母戊鼎的一生,在挖掘和保护司母戊鼎的过程中,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在保护司母戊鼎中所做的贡献,今年1月,河南省将“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颁发给他。
坟地里挖出国宝
横跨洹水的河南安阳现在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但在1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随着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出土,一个3000多年前的王朝——殷商,逐渐浮现,这片土地也开始闻名天下。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脚下埋藏着一个辉煌的王朝,探宝者出现了。
1939年3月一个晚上,吴培文的一个堂哥像往常一样漫无目的地在自家坟地里探宝。当他又一次把探杆探到地下10多米深时,突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探杆一看,探杆上面带有铜锈。
“我爷爷的堂哥知道碰到宝物了,但他没有贸然乱挖,而是悄悄回到村里,找我爷爷商量。”吴苏桉说,但爷爷知道在坟地附近可能有宝物后,对挖还是不挖非常犹豫,“挖的话可能破坏祖坟;不挖的话,已经占领安阳的日本人要是听到风声,就可能来挖。”
考虑再三,吴培文还是决定挖,不能让日本人来挖。当天晚上,吴培文带了20多个小伙子,黑灯瞎火地挖了起来。挖到地下近13米时,吴培文拨开泥土,一截圆柱形的器物露了出来。
但是,就在他们暗自高兴想继续挖时,传来了鸡叫声。“天要亮了,容易被人发现。我爷爷赶紧让人把坑填上,防止日本人发现,等到晚上接着挖。”吴苏桉说,经过两个晚上的连续挖掘,一只少了一个耳朵的大铜鼎露出了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3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当滑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鼎拉了出来。这口鼎就是后来名惊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日寇首次抢宝
无功而返
宝物挖出来了,但当时日寇占领安阳,怎么保住祖先留下来的大器物?在场所有的人以命担保,对天发下毒誓:“决不向外人泄密!”
他们从村里牵来三匹骡子套上大车,将大鼎装车拉进吴家,侧身放入先前挖好的坑中,又用杂草、旧土掩埋垒成粪堆状伪装起来。
但是,吴家挖出宝物的消息很快被侵华日军知道了。时隔两天,村里有一个小伙子跑进吴培文家,说日本鬼子进村了。吴培文预料可能是来抢宝。他当即锁上院门,迅速绕道跑出村外躲在暗处观察。袭击村子的有100多人,包括日本兵、伪军和土匪武装。这些人都想得到宝物,他们跺开吴培文家的门,在屋里翻箱倒柜搜了个遍,可就是未注意藏宝的粪堆,最后空手返回。
大鼎险被古董商“肢解”
此时,人和大鼎随时都有危险,吴家大祸临头了,年龄大的几位兄长替吴培文拿了个主意,为防止日本鬼子把大鼎弄走,干脆找有能力的古董商把大鼎卖掉。
经过安阳城里古玩商的介绍,吴家找到了北京赫赫有名的大古董商肖寅卿,肖寅卿带着护兵和通信员坐着小车来到吴家,拿出放大镜从鼎耳、鼎身、鼎口内外到四腿,一遍又一遍地细看,他掩饰不住因兴奋涨红的脸和惊喜的眼神,对着大鼎连连点头。最后,大古董商却说:“我没法要……不是出不起钱,是器件太重无法运走。”他要求分割成十块八块的,割好装箱。对于价格,他伸出了两个手指,众人问:“两万现大洋?”古董商说:“不,是二十万银元。”谈妥之后,肖寅卿匆忙走了。
农民们在20万大洋的诱惑下,从城里买了三把钢锯和德国进口的锯条,夜深人静时开始分割大鼎。分割从锯腿开始,噌噌几下,锯齿拉平了,大鼎只被划了一道,太硬,大伙惊呆了。吴培文的一位大个子哥哥夺过锯,“我就不信锯不开”,接连用了七八根锯条,累酸了胳膊又换了三四个人,才在大鼎上划出浅浅的沟痕。
钢锯不起作用,又有人拿出5公斤重的大铁锤,力气大的人抡圆了大锤直往鼎耳上砸去,响声巨大,在夜空里传出几里远。吴培文急忙制止:“这么砸,不就把日本鬼子招来了吗?”
于是他们又给大鼎蒙上两层被子,再坐上三个人,隔着被子朝鼎耳又是一阵猛砸!换了五六个人,终将鼎耳砸掉了,但是没有一点破损的样子。原来鼎耳是由虎头图案铸成的楔子,严密无缝地楔在鼎体上,经这么一砸被震掉了,掂起鼎耳有七八十斤重。
大家害怕了:“糟蹋神炉不等于造孽吗?”吴培文阻止大伙不要再砸。经过这么一折腾,吴培文等人横下一条心要把大鼎保护起来。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吴培文他们的“努力”打砸下,鼎的唯一一个耳朵还是被弄掉了,再也没有找到,成了现在最让人遗憾的事情。
为了保鼎流亡他乡
大鼎已暴露不能埋在院子里了,必须转移。吴培文先让一个哥哥把震掉的炉耳搬到他家藏好,随后吴培文留住自家兄弟,牵出西屋马棚里三匹骡子,扒掉牲口粪,挖了一个深坑,把大炉埋进去伪装好,又在上面垒好砖台,把料槽放上,牵进牲口。
吴培文又花20块大洋从古玩商那里买了一只二尺多高、三只腿的青铜器赝品,藏到自家的炕洞里。不久后的一天下午,日本兵和伪军又包围了武官村,直扑吴家后院,扒开了吴培文的睡炕,那只赝品被日军获取。
日军是否以为那次摸到的就是真宝?至今谁也说不清。但狡诈的汉奸太了解吴培文了,认定是吴培文耍的幌子,仍死死盯住吴培文的行迹。为摆脱汉奸的纠缠和保证大炉的安全,吴培文召集自家兄弟对护鼎保密做了安排,然后道别亲人,踏上了避难之途,先后到徐州、蚌埠、淮南和南京流亡,每到一地都不敢多停,免遭发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安阳。
1959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大方鼎被调拨到北京参展。此后,历经磨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留在该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的剪影图案还被制为该馆馆徽。
综合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