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江口县太平乡云舍村采访,看到清澈的太平河水从村边淌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纵横交错伸向家家户户,数十座农家小院在青山映衬下宛如山水画卷。
据村支书杨运国介绍,全村有426户1700人,98%都是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赶年”、“过社”等传统习俗。 去年,县里看中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这里作为“民俗民风体验游”示范点。村里组建了一支160名村民参加的演出队,推出了婚俗表演、迎宾拦门礼、土法造纸等20多个项目,半数以上的家庭办起了“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300多人。
地处黔东北的铜仁地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路子窄,生活水平不高。该地区决策层决定以“四在农家”、“生态文明家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初,地委、行署在石阡、江口等部分县市条件相对较好的50个村展开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逐项落实富、学、乐、美的具体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年,该地区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8个“示范生态文明园”示范点,并细化为“文明新风型、经济小康型、绿色庭园型、城郊服务型、产业经济型”等示范点建设模式。
德江县良家坝村采取“畜—沼—粮(果、菜、草)”的生态养殖模式,去年共发展蔬菜基地250亩,新建沼气池310间,结合退耕还林1000亩,发展林下种草210亩,建立了生态养殖示范户35户,户户改厕改灶,连户道路硬化6公里,形成了山清水秀、民富人乐的和谐氛围。石阡县汤山镇溪口村制定了“十个一”措施,即帮助农民找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房子、有一套好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门家用电话、订阅一份以上报刊杂志、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和邻里关系、建成一个美好的庭院环境。村民们笑容满面地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住了几辈子的老房子,走了几辈子的黄泥路,说变就变,大伙做梦都笑醒。”
采访中,铜仁地区农办主任龙久和向记者坦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去年,地区多方筹资6亿多元,用于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还多方筹资1.6个亿,加快示范村寨的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全区已建成“四在农家”、“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200多个,2万多农户、8万多农民受益。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