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下称《蓝皮书》)12月18日在上海首发,书中明确今天的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正进入战略任务的第二阶段,即建立亚太地区金融中心。
这也是上海学术界首次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上海金融业建设发展史。 据悉,从今年起,《蓝皮书》每年将发布一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明年的《蓝皮书》将对信贷市场等主体市场及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新兴市场加大研究力度。
离国际金融中心还很远
在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调查报告中,当今世界只有两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而法兰克福和巴黎也只是极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罢了。报告还指出,未来10至15年间,如果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将很有可能是上海。
那么现实状况又是如何的呢?《蓝皮书》中这样描述着国际金融中心的衡量标准: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不管是区域级还是全球级的,必须符合这么几个条件——每日外汇成交额不少于100亿美元;外资银行和代表处不少于100个;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代表处不少于200个;跨境银行间同业债权和负债均不少于1000亿美元;海外银行贷款总数不少于200亿美元;不少于200家的外资公司(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选作区域总部所在地。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上海目前的外汇日平均交易额只及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一个零头。在金融产品方面,上海相对单一且趋同严重,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足。
显而易见,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离国际金融中心距离还很遥远。
8条建议促发展
为此,《蓝皮书》共献出8条建议,其中包括:上海应在伦敦、纽约、新加坡设立代表处。该《蓝皮书》认为,在上述城市设立代表处,将有效发挥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参考作用。代表处组员必须定期向上海市政府提供情报及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总部主要聚集在北京,加上目前国内金融业的同行竞争,造成金融资源相对分散,这使上海金融中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抗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可以走一些“迂回”道路,将一些直属于总部的业务,吸引过来,比如各家大银行的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中心等,这将有效缓解上海“总部”资源不足的瓶颈。事实上,在央行设立上海总部后,央行与市场相关的职能,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蓝皮书》建言,可以参照央行上海总部的模式,构建各大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上海总部,加快上海迈向亚太金融中心的步伐。
此外,《蓝皮书》还建议设置上海金融法院。“现代金融业务日益纷繁复杂,违规违法以及钻法规漏洞的犯罪行为有增无减,这种挑战对处于建设金融中心的上海更加激烈。”该书称,为营造安全高效的法律环境,上海应特设金融法院,专门审理上海区域的金融案件,确保上海经济金融安全,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推进亚太金融中心建设
一项对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突出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是上海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基础,而开放型、多功能又是这一金融中心的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如果通过上海这块跳板,国内金融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能够交相融会、实现资金的集散、吞吐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类金融市场和交易更加发达,那么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和枢纽地位就会凸现。专家认为,近代的上海金融中心曾经如此,未来金融中心的重建也必须循着这个趋势和方向。
因此,《蓝皮书》强调,向区域型金融中心迈进,首先就是要巩固并强化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这有赖于“双腹地”的构建。上海已经有了“经济腹地”,却还缺乏“信息腹地”。而“信息腹地”是与“信息源”相伴而生。什么是信息源?“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各金融机构的总部便是最大的“信息源”。
央行上海总部的一位官员日前就最近两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浓缩为两个事件:去年,央行上海总部宣告成立;今年8家首批申请转制为本地银行的外资银行,无一例外选择了上海作为其中国总部所在地。
专家分析,这两个事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今天的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正以此为新的起点,向亚太地区金融中心迈进。
《蓝皮书》把上海建成国内金融中心的业绩,归纳为5个方面。
金融市场体系相当完备,辐射功能日渐增强。信贷、同业拆借、票据、外汇、股票、债券、基金、保险、期货、产权十大市场,在上海组成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运行有序,国际合作也逐步展开。
金融机构体系趋全走强,集聚功能逐步凸现。“十五”期间,上海的金融机构增长了1/3,层次高、数量多、类型全、富有创新性和辐射性。其中既有央行上海总部、交通银行总行和各类交易中心、中外营运中心,也有新型的金融机构和上海地域的法人银行。
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化程度继续提高。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无论机构数量、员工数量还是业务,都在加紧拓展,我国银行业则纷纷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证券业和保险业也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
金融生态全国第一,安全营运资产优质,即金融业藉以生存和展业的经济、信用、法律和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金融生态研究报告》披露,上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居全国第一。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最密集、要素市场最完备、资本聚散功能最强劲的金融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