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质量振兴纲要》颁布10年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没有发生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出现过的严重质量问题,也没有重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导致质量下滑的现象,形成了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是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重要途径。
今年是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0周年。10年来,在《质量振兴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导下,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没有发生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出现过的严重质量问题,也没有重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过热导致质量下滑的现象,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质量振兴事业成果丰硕
《纲要》颁布10年来,我国质量振兴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原材料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已经达到《纲要》规定的2010年的目标。基础元器件的质量水平明显改善,电子元器件的安全性、电磁兼容性均符合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装备类产品整机质量、可靠性和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类产品品种丰富、档次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迅速、质量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按照《纲要》的要求实施名牌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带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质量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工程质量和建造技术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领域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以超市、大型百货商店和连锁店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业质量提升;旅游业通过改善设施、提高标准、规范市场,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态势;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以及咨询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依法治质局面初步形成,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经过不懈努力,以《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主体,以《认证认可条例》、《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行政法规为基础,以一大批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配套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依法治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初步建立了完善企业自律、强化政府监管、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三管齐下”的质量监管工作格局。社会各界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舆论监督不断加强;消费者的质量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全民质量法制观念显著提高,质量振兴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
各地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根据《纲要》要求,积极开展质量兴省、兴市、兴业和名牌兴企活动,推动了本地质量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把质量振兴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科技带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质量振兴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质量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做好质量振兴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质量兴农”、“质量促农”意义重大,对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等,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充分发挥名牌战略的引导作用、标准化的规范作用、计量的保障作用、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监督执法的扶优治劣作用、产业政策的淘汰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为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质量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坚决打击制售假劣产品行为,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质量竞争力,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推进质量振兴,不断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将有助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是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重要途径。根据《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时期质量振兴工作的目标是: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支农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质检部门应大力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引导企业完善自律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提高质量的主体。应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将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质量工作。一是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为重点,以打造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名牌战略,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和免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工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三是推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建立产品质量违法“黑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
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生产源头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强化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食品日常安全卫生监管。加强国门安全,防止有害商品进口,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口,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强化特种设备安全,加快构建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推广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装备、工艺和产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营造和谐的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加强技术基础性工作,为质量振兴提供保障。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及采用,力争将我国优势技术领域的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加强计量工作,全面实施民生计量放心工程、计量安全工程、计量服务工程和能源、资源计量工程。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工作,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农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
健全质量法制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抓紧《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标准化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制定《食品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法》、《产品质量监督条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国家质量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提高依法治理质量工作的水平。
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质量振兴事业发展。继续组织开展好“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动员全社会为质量振兴作贡献。
(作者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