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两重文化的底蕴
“上月29日,是淮剧进入上海10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淮剧的发源地,上海大戏院特地在我们这里举办了一场淮剧寻根演出。”今年已近70高龄的胡程怀告诉记者,自小便对淮剧偏爱有佳的他当天足足过了把戏瘾。 “那天来的人可多了,前来看戏的戏迷把队伍都排到了大马路上等候买票。”胡老说,这让他再次感受到了建湖这个“淮剧之乡”的魅力,一种沉寂许久的自豪再次从内心深处升起。
除了淮剧之外,建湖“杂技之乡”的称号也让当地群众倍感自豪,两重文化经过百年及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让建湖、盐城乃至江苏享誉国内外。
据了解,淮剧原称江淮戏,建湖是该剧的主要发源地。20世纪初,不少原来从事徽剧的艺人,相继加入淮剧行列。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在淮剧还是“草台戏”时,一批艺术前辈博采众长,使淮剧渐趋成熟,艺术日臻完善。1961年,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台语言。
建湖县庆丰乡所属八十三华里方圆内的十八个村庄,统称叫作“十八团”,这里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跟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是我国杂技艺术三个发祥地之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饮誉中外。此外,中国杂技有南、北两派之说,建湖的杂技具有南派的特点。十八团曾培育了大批出类拔萃、堪与世界同行媲美的杂技人才。新一代杂技艺人继承和发扬了十八团的传统技艺,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导下,博采体操、戏剧艺术和国内外同行之精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积极改革、锐意创新,使杂技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成为当今杂技的中坚。他们不仅在国内很有名气,多次参加省、华东地区及全国的杂技比赛,均获奖励;而且经常出国访问,使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冲出亚洲,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给人以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艺术享受。
杂技、淮剧发展之忧
淮剧和杂技不仅让建湖这个苏北小城享誉国内外,而且还给它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然而,现今建湖这两重文化却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文化之城竟找不到多少与之相关的艺人。
建湖县淮剧团正式成立于1954年7月,曾创作和演出不少有影响的大型戏,也诞生出为数不少的优秀艺术家。建湖县淮剧团前团长孙财生告诉记者,该团于1968年秋被撤销,直到1974年10月,建湖县淮剧团才得以恢复。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由于各种原因,戏剧上座率下降,剧团举步维艰,直至完全停演。“现在要想在建湖找个像样的淮剧人才恐怕都难了。”孙财生说。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重的。”他告诉记者,建湖县淮剧团为财政定补单位,每年定补的经费除去退休人员生活费外,真正用于一线创作、演出、人员工资的费用只有10万元左右,这些钱只能维持作为一个存在单位的日常开支及简单的设备维修。在职人员工资完全靠演出收入维持,近几年,全团在职演职员工全年的工资发放额只占档案工资的60%左右。由于经济问题,尖子人才难以留住,人才培养更不容易。此外,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水平提高,加之电视文化的普及以及歌舞、卡拉OK等各种短平快文化娱乐形式的扩散,对戏曲文化构成了严峻的市场竞争。
“对于淮剧,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剧事业尚未找到资源优势与市场法则的契合点,因而,淮剧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落伍了。”孙财生介绍说,除了淮剧人才培养外,优秀剧目生产缓慢也是个问题。“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戏曲剧目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入也较大,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利于戏曲艺术的发展。
“目前,建湖杂技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着2000年历史的杂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盐城市杂技团原团长卜金宽告诉记者,建湖杂技溯源可至唐代,但目前建湖杂技存在着人才奇缺、经费不足、市场打不开等问题。“今年杂技团的老师花了4个月的时间,跑了近50个地方仅招到3个学生,而且全部都是男性,生源遭遇萎缩。”卜金宽说,由于杂技的培训周期较长,而且从业时间也较短,如果像现在这种格局,那么杂技这一门文化事业在建湖很可能会失传。“当然,经费和市场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该杂技团的经费奇缺,虽然该县在财政上予以一定的支持,但在各项开销面前这犹如杯水车薪,此外,杂技对外表演的市场一直难以打开,这就为原本就雪上加霜的杂技运作带来难题。
本报记者 倪锋 文/摄
就在淮剧和杂技被成功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素有“淮剧之乡”、“杂技之乡”称呼的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却有了新的忧虑。忧虑来自该县淮剧、杂技两重文化事业目前的现状和日后的发展。当地政府为了延续这两大特色及特殊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谓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但在诸如招生困难、经费紧张、市场无法打开等现实窘境面前,给人更多的是其日后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一个县的文化发展构思
江苏省委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盐城市委、建湖县委也相应出台了中长期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和一系列的举措。面对两重文化的现状,建湖当地政府已拿出系列措施予以补救。
“总结淮剧、杂技事业发展史,特别是总结近年这两重艺术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就能找出目前陷于困境的症结所在,从而正视问题,探索振兴之计,踏上振兴之路。”该县文化局一徐姓官员告诉记者,县文化局在明年的工作计划中,已明确将之作为重点进行规划。“为了进一步增添建湖淮剧、杂技的文化氛围,我们还准备建一个相关的文化广场。”这位官员说。
据了解,近年来,建湖县在这两重文化的保护上还是引起较高的重视,早在2002年,该县就提出了“杂技进草场,淮剧进课堂”振兴模式,开始以8所学校为试点,现在已经在全县各所学校全面进行了普及,为了将之贯彻延续下去,该县每年在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展开比赛,企望以此形式动员全社会参与到这两重文化事业的保护和继承上。
“针对目前盐城就培训杂技和淮剧专业人才学校的缺失,以及以往从事这两重文化人员的学历不高的现状,该县文化局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学院们的学历问题,以解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面临二次就业时的学历门槛的危机。”这位徐姓官员说。据了解,该县目前正在和南京以及上海等地一些知名学府就此方面进行沟通协商,希望能达成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协议。
“我的目标是,今年我们先打进上海。”该局一从事此工作多年的官员表示,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在淮剧事业方面,建湖和上海文广集团已经签订了双方文化交流的合作协议,这样就为建湖淮剧进沪提供了一个打破市场僵局的缺口。
摆脱尴尬境况的思考
目前,吴桥已形成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龙头的杂技旅游及杂技教育、杂技演出、杂技服装道具为主体构架的杂技文化产业格局。吴桥杂技文化产业总收入达1.5亿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同为杂技的发祥地,为何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领导重视,政策优惠,为吴桥杂技文化产业腾飞奠定了基础。”一观察人士表示,吴桥发展杂技产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是,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制定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杂技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杂技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等方面向杂技文化产业倾斜,最大限度地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聚集更多的资金开发杂技文化产业。
“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壮大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创新。”卜金宽说,就目前建湖杂技和淮剧来说对外的知名度很高,但与现状不相符,目前,好多外地一些知名的演员乃至教练都出自建湖,为什么建湖就留不住、招不进人?这除了受人们观念的一定影响之外,更多地则是缺少创新,缺少对人们心理上需求的了解。
“要想建湖两重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那么必须在观念上予以转变。”该人士说,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认识当前淮剧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增强奉献意识,按照市场规律,多创作上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淮剧、杂技剧目,真正把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观众。同时还要努力推介自己,培养自己的经纪人,千方百计地开拓演出市场,创造条件多演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政府方面也应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但这不是一个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希望政府能至上而下地对该事业进行扶持,让建湖的这两重文化事业能渐渐摆脱目前的这种尴尬境况。”孙财生说。
编辑:许媛 校对:王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