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位区域经济学者指出,“官”“商”关系十分融洽,是浙江民营企业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浙江政府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为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前不久随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了浙江、江苏的南岸区委书记张季说,江浙与重庆相比,在发展诉求上本无二法,都在追求创新与速度。 但江浙速度明显超前。
张季举了一个例子。经济发展要素中,土地是最敏感、最紧缺的。江浙的做法让我们耳目一新。如温州对中小企业“供厂房不供土地”,即由政府组织建好标准厂房再统一招商,保证了较高的容积率,实现了土地使用的节约。义乌更是主张同农民合作建厂房,从而解决供地不足的矛盾。
一名在重庆办食品厂的浙商讲了这样一件事。按规定,食品厂的职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体检。在浙江,防疫部门都是到工厂上门体检,一个员工体检的时间前后不到10分钟,工厂不会因此停产。但在重庆,员工必须到防疫站体检,至少花费一天时间,工厂只能停产。
渝西某县一浙江建材公司老板告诉记者,在浙江,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般都不会找领导,部门只要能办的事,一般都尽快予以办理。
另外,浙江、重庆两地政府部门在“检查”内容上也截然不同。在浙江,检查工作一般都是上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很少涉及罚款;而在重庆一些地区,“检查”以挑刺、罚款为主。
在浙江、江苏考察时,张季注意到一个现象:江浙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并不高,尤其是经济上的待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
那么,江浙广大干部为什么还能愿意俯下身子为企业服务?
重庆总商会浙江商会会长、千叶眼镜连锁公司董事长叶定坎说,主要是那里的官员和政府都被商业观念“征服”了。在浙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官员弃官经商的故事。在这样的地方,那些仍然为官的人,对经商有成的人士有一种尊敬。
张季将之归功于政府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政府是“铁打衙门流水的官”,哪一届政府都会有新思路、新追求,但各届党委政府不换频道、只搞微调,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重庆日报记者张红梅周雨 王妍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