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调查显示北京仅三分之一胡同格局完好;本报记者探访胡同生活现状
荩崇文门花市头条胡同,一名男子从狭小的通道走过。花市头条胡同的南侧已经被拆,一个工地正在施工。
本报记者倪华初摄
本报讯
12月18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布了对北京二环以内胡同的调查报告,结论是北京仅三分之一胡同完整地保留原格局,旧城保护面临尴尬。连日来,本报记者对一些胡同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正在拆迁的胡同内居民急切地盼望胡同早日拆除,以摆脱生活诸多不便,而格局保持完整的胡同居民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胡同风貌保护是否完好影响着居民对胡同保护的态度也影响着居民幸福感。
残缺胡同居民盼拆迁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一些胡同有的仅保留了20米长的平房,已经不能算胡同,只有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等,被调查总数的15%(205条)胡同已全部改建。
花市头条和手帕胡同均位于崇文门外,花市头条只剩下北半侧胡同,南侧是正在建设的楼房,手帕胡同只剩下西侧半条胡同,胡同平房大多是饭馆。花市头条和手帕胡同中间,原来有花市二条、三条、四条胡同,现在均已建成楼房。手帕胡同再往南是健康里西巷,两名居民表示,他们认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调查。“我们这里10年前就说要拆,但现在房子越来越破,连有线电视都接不上,还是没拆。”
专家反对改善居住与文保对立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书认为,有些胡同居住条件差,可以分为管理问题和使用问题。房子长年没有太多维修,是有关部门的管理问题,如果房子只够居住几家,而实际上居住超过几倍的户数,就是使用问题。
“一个城市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性格才有存在价值。北京早已形成以四合院为主的建筑格局,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也是居住的文化形态。”
赵书认为,不能把改善居住和保护古城风貌对立。“四合院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独立性,我们必须保持北京的记忆。”赵书说。
专家观点
“市民文化应和宫廷文化画等号”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赵书认同微循环改造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书介绍,北京的宫廷文化保护比较好,但除宫廷文化,还有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和宫廷文化是画等号的,不能是皇帝的就保护,平民的不保护。
“走在胡同里,许多四合院门口都贴着保护的牌子,但牌子上没有写哪个单位。北京公布过两批街区保护名单,第一批划定了25片,第二批增加了15片,但没有具体保护的单位。如果把四合院作为一种文物,就应当给予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设置专门的维修费用,还可以立法保护。”赵书说。
赵书称,北京经过多年旧城改造,剩下的胡同不多,没有拆的胡同占北京住宅面积很小的比例。所以更加珍贵,处理起来应该更加慎重,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学的高度上处理。“北京不仅属于当代,还属于子孙后代。”赵书说。
赵书说:“名人故居增加了胡同的历史价值,实际上北京有800多年的历史,哪条胡同都有历史,只是缺少人们的发掘。”
“我比较认同微循环改造,改造后还是原来的样子。”赵书表示。
记者探访
古城风貌、邻里亲情保持原味
探访地点:府学胡同
府学胡同位于交道口,胡同居民将其称为“文物胡同”,胡同里不少平房的门上都贴着蓝色小牌子:“保护院落”。
胡同西口来往的公交车很多,但走入胡同100米,就可避开汽车声,白天出现在胡同里的居民以老人为主。近日,胡同里戴着红袖标的张大妈说,她习惯了胡同安静的生活。张大妈解释:“这古城风貌保护很好,老邻居也在这,住楼房的女儿时不时接我过去,我住不了几天就想要回来。”
文天祥祠位于胡同中间,工作人员杨先生说,附近居民大部分都来过文天祥祠,有的居民还把朋友带来。“胡同里经常有一些老外,乘坐三轮车观看四合院。”北京市文物局就在文天祥祠旁边,看门的董先生说。
身边尽是高楼只剩半条胡同
探访地点:花市头条
近日,崇文区西花市大街北侧,居民张老先生和老伴站在路边晒太阳,该地区拆迁后高楼林立,阳光洒不到路上,只有搜秀影城后面的工棚不高,老两口每天在这站一会儿。
花市头条南半边的平房全部拆除,一排挡板放在胡同南侧,南侧的高楼挡住太阳,走在胡同里感觉冷嗖嗖。胡同南侧堆着的垃圾被冻在一起。胡同长约300米,西头是崇外大街,走出东头则是新楼。胡同一位居民称,上世纪50年代搬到这,院内房子几乎没修过,邻居的房子墙裂开了一个能伸进拳头的缝。
“为什么南侧拆了,北侧不拆?我们希望早拆。”看着南侧拔地而起的高楼,居民们说。胡同北侧一家小学现在成了拆迁办的办公用房,说起为何没拆除北侧,拆迁办一工作人员笑了,说可能有四合院要保护。
京剧名角故居隐身大杂院
探访地点:铁树斜街
谭鑫培故居位于大栅栏铁树斜街,门口没有牌子,里面是大杂院,住在院口一名女居民并不知道这是名人故居。
谭家第五代孙女谭凤珠居住在一间半老房里,院子里建满平房,房子之间的路只有1米宽。“我们家原来有近50间房,后来国家收回了。”谭凤珠说。她现在居住的房子已有百年历史。
谭鑫培第六代孙女谭晓咪说,谭家想把故居建成谭鑫培博物馆,海外的朋友有意向投资,但院里住着许多居民,院子的地他们收不回。
谭晓咪说,铁树斜街住过许多名角。谭鑫培故居往西100米就是梅兰芳故居,门口也没有标志。梅家人已不在此居住,现在故居两边分别是男女厕所。现在该故居居住的王春林说,院里共有7户,都知道这是梅兰芳故居。
总有人来拍当年德国人砌的墙
探访地点:东交民巷
舒文秀上世纪50年代搬到东交民巷11号院,旧社会时,她曾经看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近几年,她多次向年轻居民说起那段历史。
舒文秀住在11号院红楼里。她搬到东交民巷后,11号院旁边还是外国使馆,舒文秀回忆起当年站在楼顶看使馆演电影时,兴奋得直笑。舒文秀说,使馆搬走后,盖起几座高楼,门口的汽车多了,胡同里稍微乱了一些。胡同东口看车的两名老师傅对一堵德国人盖的墙记忆颇深,他们说每天都有人过来拍墙的照片,“墙西部的颜色与东部不同,因为西部是后来仿建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