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城市
广厦高楼,公路车流……
城市已成为一个物质化的表象
其实,人,才是一个城市最富有张力的灵魂
重庆、天津、南京、宣威……
它们为了一个同样的目标,做着不同的努力
2006
这个城,这些人,这许多故事
2006中国十大和谐城市
重庆:人比GDP重要
今年夏天,重庆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旱情。 为了全力确保抗旱,缓解电力缺口,重庆市决定限制工业企业用电。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当被问起此举会否影响当年GDP时表示:“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GDP远不及人的生命重要。”
这句话成为所有重庆人的年度记忆。
从6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70多天内,严重的旱情考验着重庆。重庆市在夏、秋先后发布了20期高温红色预警,部分区县的最高气温达到44.5℃,地表温度达到77℃。其中37个区县已是特大干旱。
统计显示,截至8月20日,旱灾给重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升至37.5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969.95万亩,其中重旱987.3万亩,干枯面积为477万亩。
面对严重经济损失,重庆将人的生存环境作为第一保障目标,通过限制工业企业用电来缓解巨大用电压力。此外,重庆市还利用人工增雨或人工降雨缓解旱情。先后投入抗旱人力637万人,投入机动抗旱设备36万套,投入机电泵站12315处,开挖机电井29682眼。37个区县向旱区群众送水,组织机动送水车13420辆,并依靠提水、引水、打井等措施,缓解了424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
击败了旱魔后,重庆其他方面的工作也迎来了成果。在圆满完成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委的试点同作任务后,重庆市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通过国家验收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省市。同时重庆还尝试首次将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到区县,对促使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津:全民医保上路
2006年是天津确立环渤海经济核心发展地位的一年,随着滨海新区进入全面开发,天津的产业蓝图和区域规划逐渐成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加固,是天津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的努力。
9月1日,天津《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开始实行,规定与用人单位形成一年期以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这意味着传统“城市人”才能享受的医保范围扩大到了全社会。
目前天津农民参加医保有两种办法,一是与用人单位形成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随用人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天津市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有130万人,与用人单位形成稳定劳动关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现有16万人。
而针对目前天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仅解决了有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囿限,天津也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天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于瑞均处长表示,将把在校学生、家庭无业居民、残疾人和生活困难无力参保的城市低保人员也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大量没有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预计约有250万居民从中受益。
据了解,这项旨在为全民造福的保障计划,将从明年起在滨海新区率先试行,届时,滨海新区除学龄前儿童外将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十一五”末,天津市城镇中,人人都将享有医疗保障。
厦门:“搭台迎亲”的典范
2006年4月,一艘装载台湾水产品的货船日前在厦门大嶝实现通关,这是自大陆15项惠台新政策公布后首次正式通过“金门—大嶝”便捷通道进口的台湾水产品。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在25年的特区建设中,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中一直努力发挥“探路”、“试验田”和搭建“载体平台”的作用,创造了大陆对台经贸的多项第一:
1989年5月,国务院首次批准设立海沧、杏林两个台商投资区,3年后又增设集美台商投资区,使厦门率先成为台商投资密集的地区;1994年8月,厦门率先实行台胞“落地办证”政策,两年后又实行“落地签注”政策,为台胞进入祖国大陆提供便捷条件;1997年4月,厦门轮船总公司的“盛达”号集装箱轮由厦门港起航直驶台湾高雄港,结束两岸间48年无商船往来的历史。
“(对台经贸)很多方面的‘第一’都起到了破冰的作用,厦门的先行、先试为两岸经贸关系开启了先河,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邓利娟说。
截至2006年11月底,在厦门的台资企业已达1546家,投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制伞、光学、服装、制鞋、房地产、餐饮、IT等行业,台商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出口值占70%,台资在厦门经济发展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岸经贸通过厦门这个平台进一步实现了融合。
“在做好与台湾同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合作方面,厦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对厦门的“典范”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京: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是南京在2006年的最大亮点。
2003年,南京的城市化率数字已高达74.2%,但社会经济发展却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为此,南京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确立“大南京”概念,缩小江南江北差距,并明确提出完善郊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十大方面的政策举措。
随着系列帮促经济欠发达区县的措施落实,南京城区周边区县成效明显。以过去经济发展受限于区位、交通等因素的高淳县为例,通过与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联手建设“南理工—高淳产业基地”,今年1—10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8亿元,增长20.4%;财政收入9.65亿元,增长了27.7%。
资本、产业、市场、人才资源丰厚的原大厂区,与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生态资源丰富的原六合县通过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被经济学家称为“不花钱而效益巨大的投入”。4年前,原六合县工业投入一年才2亿元,而去年这个数字突破30亿元,今年将有望达到50亿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南京社会保障事业也在2006年稳步推进。困难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拆迁居民……涉及这些群体的诸多社会矛盾,在南京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而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在被征地农民安置保障方面,南京推行征地农民不失业的做法也受到广泛好评。
杭州:打造和谐“天堂”
良好的自然环境一直是杭州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2006年,杭州进一步从生态环境向人文综合环境方向全面协调发展。
在荣获“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桂冠后,杭州11月又一次荣登世界银行“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之首。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在内资公司的投资环境排行中,杭州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在外资公司的投资环境排名中,杭州列第十三位;根据内资公司反馈的政府效率,杭州排名第三,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杭州列第十二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排名,杭州列第六。
在工资水平、失业率、受教育的人均支出等指标上,杭州亦名列前茅。尤其在人文、创业软环境上,杭州打破“创业”与“和谐”关系的对立,实现生活与创业、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提出了“和谐创业”理念。
实际上,杭州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民营资本创业活跃平台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外来的“外来户”,包括“华大基因”、“UT斯达康”、“东方国龙”等,都是海内外人才转战并最终落地杭州的民营品牌。
杭州正在以其综合发展态势告诉世人,“天堂”不仅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丰沛的民间资本,更重要的是,还有适合全面和谐发展的软环境。
深圳:节能降耗的标兵
今年年中公布的全国省市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中,经济发展大省广东以每万元GDP仅消耗0.79吨标准煤,创下了全国最低水平纪录。而深圳作为广东经济活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其万元GDP能耗仅为0.59吨煤标准,是广东省内的佼佼者。深圳正在由资源依赖性经济向资源效益型经济过渡。
深圳经济过去20多年的超常规增长,使资源与环境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此,深圳市提出了高度集约利用土地、水、电、煤、油、气资源战略,同时加强科技知识等无形资源投入。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深圳没有太多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近年来,深圳陆续确定的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城市支柱产业,全部是不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今年1-9月,这四大支柱产业强劲发力,不仅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9.4%、9.1%、6.0%、6.7%,分别同比提高1.4、0.1、0.1和0.6个百分点,而且起到了“节能降耗主力军”的作用。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工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仅为58%左右,远低于全国70%的比例。
伊春:兴安岭深处的改革胎动
伊春市,这个原本在兴安岭深处默默无闻的城市,成为了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城市。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约400万公顷,以木材开发为主。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里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17个林业局有10个以上无林可采。
伊春在2006年开始的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走了两步:第一步是把自费林转给个人。第二步就是职工在2000年以后造的林,谁造归谁所有。伊春把国有林区的森林当中拿出一块,分给职工个人,把国家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林木的处置权交给职工个人,林权50年不变。
据了解,伊春未来还将在搞好8万公顷试点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拿出四分之一左右的林地包给职工个人经营管理,其他的林区继续归国家作为生态林保护起来。
从调动员工积极性、维护生态环境以及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出发,伊春此次林改实现了地方经济、个人收益和环境保护的和谐“三赢”局面。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公开表示,伊春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伊春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肩负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的任务。
江阴:率先为失地农民补偿
江阴财政已经连续三年领跑江苏,去年规模工业总量更是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但“大好形势”并没有让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露出更多的笑容,他现在最挂心的是,如何让70万农民分享地方财力增长的“发展红利”。
据了解,江阴是全国率先补偿历史失地农民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至2003年,江阴共计产生约54万失地农民。为了保障这部分农民失地后的基本生活,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
按照目前的安排,对16岁以下的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6000元。剩下的,按月发补偿,每月补助150元,到60岁(女,50岁),再加50元。此外,从今年10月起,对生活困难、没有进入保障网的农民已满60岁(女,55岁),将每月补贴80元。农民享受这笔福利,有个捆绑条件:两年后,子女须参加农保。“按去年收入,农民参保,自己一年交600多元,财政要贴1000多元。”江阴一位社保人士表示。
为此,江阴预计将投入80亿元来补偿失地农民。到今年11月,财政已支付5.6亿元。今后,每年需支付2.5亿元左右。而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方面,财政每年支出1亿多元。
目前,江阴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成为了江苏省的样板。农民住进集中小区,对于居住区生活配套建设,有政府投入补贴,以江阴市新桥镇为例,新桥镇投入15亿元来完善社区功能,资金来源除了镇村积累外,还有两家上市企业改制,政府拿到8亿元,用这个工业化成果回报农民。
泉州:地级市的和谐标本
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市中,福建省有8个县(市)入围,其中泉州市占5席,分别是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其中晋江排名第7位。在近日揭晓的福建百强乡镇中,泉州占据了超过四成的席位,其中晋江市陈埭镇和安海镇蝉联排行榜的前两名。
据了解,福建百强乡镇的评选不仅考察乡镇各项经济指标,还包括生活环境和发展潜力等25个指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泉州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美化建设。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泉州社会保障体系同步跟进,并率先把农民工纳入医疗互助对象。泉州现有外来务工人员100万人,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所有职工,只需年缴费50元,一年最高可享受3万元互助金;企业职工、外来工、农民工年缴36元,一年最高可享受2万元互助金,住院每天有30元补
职工医疗互助只是泉州努力构建和谐泉州的一个缩影。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表示,泉州要用发展构建和谐,让和谐成为发展的动力。多年来,泉州经济总量一直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但他们不满足于此,而是靠内涵提升突破传统产业,靠降耗减量突破绿色空间,靠多维拓展突破发展后劲,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前11个月,泉州GDP增长10%以上,而亿元工业产值耗电量同比下降16万千瓦
泉州的水资源相对贫乏。为兼顾各行政区域在流域保护中的不同利益和责任,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泉州市去年出台规定,按下游受益地区用水比例,5年统筹1亿元用于上游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宣威:向高药价宣战的滇北小城
宣威持续两年的药品竞价采购改革终于在2006年收获成效。今年3月,云南宣威市副市长徐天荣再度向高药价宣战,并制定了新的药品市场游戏规则——由卫生局强制“竞价采购、统一配送”药品,这一大手术,不仅在整个云南掀起轩然大波,更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在新规则下,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被取消采购权,私立医院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也被纳入这一体系。
宣威市有131万人口,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之一,同时这里也有7个国家级贫困乡,39.5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长期以来,看不起病是大部分百姓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药价高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盒药品出场后层层加码幅度最高可达到134%。
在新的采购体系下,宣威官方公布的数据是综合降价幅度达到35%,典型品种降幅达到了90%,如头孢他啶粉针消炎药,与宣威相邻的某市其招标价是108元/2g,以前宣威医院进价是102元,而招标后只有13元。
广大在生活贫困线以下的百姓成为了新举措的最大的受益者。在新的思路下,宣威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一是变单品种招标为所有药品集体招标,医药公司可用规模供应来获得利润;二是为所有医院捆绑配送,用城区的利润弥补边远山区的成本,实现城乡药品同价同质。宣威用两个“捆绑”模式来保证了医药公司的整体利润和药品质量。 (责任编辑: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