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圣诞节。这个原本属于西方人的传统节日,这些年在中国日益热闹起来。就说今年,离这个日子还远着呢,圣诞节的气息就从不同的角落扑面而来,想躲也躲不过。
商店饭店里,早就精心装扮了属于圣诞节的色彩,穿戴整齐的“圣诞老人”在那里迎来送往吸引目光。 娱乐活动场所,也早早地策划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圣诞套餐”、“圣诞激情夜”。孩子在问:圣诞节什么时候过呀?年轻人在相约:今年圣诞节到哪狂欢?
一些人对圣诞节热衷,而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所冷淡。如此强烈的对比,令许多人感到忧心。也因此,前两天有十位知名大学的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试图“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是抵制还是接纳圣诞节?网上议论颇多。博士们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对此,不少网友则提出,为什么要把中西方文化对立?中西方文化为什么不能交融?而不少网友则表示,过圣诞节只是图个轻松而已。
我们不妨先想一想,圣诞节为什么吸引了众多的人?说是崇洋媚外心理作祟,这或不能排除,但应当说不是主流。事实上,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洋节新鲜,因而就有吸引力。对于小孩子而言,圣诞节意味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礼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平安夜可以轻松热闹度过。不能不承认,就是这些最简单的特点,抓住了许多人的心。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国人接纳圣诞节是可以理解的,过不过圣诞节也确乎是个人的自由。而小孩子、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确也很少考虑文化层面的因素。但不能不承认,这种舶来文化会对我们的年轻一代产生影响。
我们当然不应该去责怪年轻人、小孩子们,而更应深思:如何让中国人更热爱自己的传统节日、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许多人戏言,端午节就是大伙吃粽子、少数地方划龙舟,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已没有年味。的确,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历经岁月更迭,附着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内涵”已被消磨殆尽,而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感”尚未被拓展确立。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继承与创新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就在今年初,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10日,我们还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那么,如何重振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传统节日怎样适应现代人的特点和要求,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文化标记去吸引不同的人群?无疑是我们文化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问题。而重视节日文化的凝聚力,让人们欢乐和谐地度过属于本民族的节日,政府有关部门更应当思考。
《人民日报》 ( 2006-12-25 第05版 )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