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增长,夯实经济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在经济基础。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富裕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所以,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这方面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民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要把人民群众的致富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老百姓自己动手致富是主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是人民群众以主人的姿态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使更多的社会资金转变为创业资本,使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创业主体,使一切生产者、劳动者、建设者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个人财富,也得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人民群众能够持续就业、稳定就业,是对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权益的基本保障,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最终完成,将有大批企业富余人员需要再就业;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大批公务员需要分流;随着新增人口不断进入就业年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近千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约还有两亿多农业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就业。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必须创造出4~5亿个就业岗位,而这些就业岗位大多将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非公有制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被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镇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城镇就业和整个非农就业人数的大半。今后,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对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衡量小康社会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中等收入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六大鼓励“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要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即比较稳定的现代社会结构。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占40%%~50%%,而我国现在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18%%左右,要加大这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我们还要做出许多努力。这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是迈向中等收入阶层的带头人,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扩大发展的力量。未来的中等收入者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小企业家;二是中高级白领。中小企业家主要包括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和私营企业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而中高级白领中的相当部分也是就职于非公有制经济。所以,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将成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主要成分。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假定我们每年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几十年之后中等收入者就会成为社会的大多数,这有助于减少社会震荡,提高稳定程度,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和谐,而经济基础的和谐又依赖于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和谐,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罗琦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列教研部;王奇英单位: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室)(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