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快报记者 陈学东
一年时间里,32英寸液晶电视跌价一半,空调却15年来首次涨价
开篇语
时日总似悄无声息地溜走,给我们的感觉,总似平凡得不曾留下过什么。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今年买了液晶电视的人会发现,一年间32英寸液晶电视已由年初的1万元左右下降到年底的5000元左右;而空调,却没有紧跟家电降价的“主旋律”,反而唱起了涨价的“反调”。还有,假药事件,峰回路转的SK-II质量事件,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大家或脆弱或坚强的神经。也就是在今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广交会,已经走到了100届,会展业能否真正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经济眼光回眸2006》系列报道,与大家一起回顾一年来经济领域里的一些风云变化,敬请读者垂注。
与年年价格“跌跌不休”有所不同,在2006年,家电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作为目前家电行业最具代表的彩电和空调“一涨一跌”:彩电尤其是平板电视的价格一如前一年继续下跌,彩电厂商不得不继续“赔本赚吆喝”;而空调价格却出人意料地首次出现涨价,令众多消费者感到纳闷。
彩电
今年的彩电市场颇为热闹,不断爆发平板与CRT之争、等离子与液晶之争、洋品牌和国产品牌之争、液晶屏产地之争,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37家诸侯频频交火,你方唱罢他登场,外资企业反常地玩起了价格战,本土品牌则反串技术派,几番厮杀仍旧未分胜负,处于胶着状态。
市场:价格从年头跌至年尾
“今年年初本想买一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当时的价格是10000元左右,之后价格一路下跌,我也一路观望。现在的价钱是多少?5000元,整整跌了一半。”家住海珠区下渡路的刘小姐告诉记者,到现在她仍然不能确定这个元旦价格还会不会继续跳水。
事实上,2006年元旦钟声一响,平板电视的跳水狂潮就已经开始。在索尼、松下、三星等外资品牌的带领下,中国电视市场到处充斥着降价的风潮。对于这次降价,大家记忆最深的是,作为降价始作俑者的索尼,其40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和国产品牌价差缩小至2000元以内。
降价风潮并未就此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春节过后,国产品牌开始了漫长的降价征途,试图再次拉开和合资品牌的价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十一”黄金周,三星、索尼、夏普等合资品牌再次集体发难:索尼40英寸液晶价格一下降到1万元左右;三星一款40英寸液晶折合赠礼后,仅相当于8300余元,价位已与国产彩电价格相当。
如今,放眼平板市场,会发现价格已不再是国产品牌争夺市场的独门武器。这说明外资彩电在市场销售的压力之下,价格战不限于临时之举,而是长期的策略,外资彩电对价格战的倚重程度已经不低于品牌和技术。
专家:液晶电视赔本赚吆喝
价格仍然为平板电视需求最为敏感的因素。看起来消费者已经在所谓的技术指标和概念的海洋中有点迷失了方向,但价格仍然是消费者所最为关注的,本土品牌和家电连锁之间的激烈厮杀,使得全球最便宜的平板电视在中国。“从今年1-10月份的数据来看,价格战依然是彩电市场,尤其是液晶彩电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外品牌液晶电视的价格竞争进一步加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GfK亚洲公司北京代表处客户服务总监周群引用GfK的零售监测数据表明,2006年7-10月,国产液晶电视品牌累计市场份额又有所上升,但这种上升却是依靠其不断降价实现的。
同样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液晶电视9月份的平均价格在9000多元到12000元。第三季度的价格与二季度相比,下降了13.5%。通过对液晶电视各个规格、成本、利润的分析发现,液晶电视从37英寸至42英寸利润是亏的,只有20英寸至32英寸有微小的利润。该报告甚至预测,随着液晶电视所占销售份额的增多,明年甚至将引发彩电市场的全行业亏损。
2007年预测:明年降幅将减小
“激进的价格策略促进了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但非理性的价格竞争也是阻碍这个市场长远发展的因素。”IsuppliTV行业分析师张岩说,2007年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将远远超过CRT彩电的销售额,占到全部市场的62%。今年整机厂商以CRT彩电的利润支撑平板低价扩张的发展模式在2007年将不得不有所改变。虽然价格竞争仍然是彩电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但这种竞争将逐渐回归理性,像今年出现的部分规格产品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况无疑会减少。
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基祥认为,2006年平板价格呈快速持续下降态势,但由于平板电视的内部产品规格升级,使得整体平板电视平均价格降幅并不十分明显。不过,随着面板技术的发展,原材料的价格下滑,面板厂商的竞争将促使面板成本的下探,2007年整机成本和价格也将持续下降,尤其在40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产品上,但下降的幅度将较前期缓慢。预计2007年平板电视平均价格降幅为18.8%,2008年平均降幅为13.9%。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平也认为,2007年平板电视的价格下降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冷门尺寸的价格降幅会越来越小,如37英寸及以下的液晶电视。因此,通过降价而抢占市场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企业必须认清这一特点,要学会从追逐降价机会到创造市场机会的转变。图:液晶电视今年出现的巨大跌幅,令人难以想象。
空调
2006年的空调行业可谓是流年不利,凉夏、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的反倾销等“天灾人祸”全都一股脑赶上,导致近20多个中小品牌落寞地告别空调行业,而格力、海尔、美的第一集团军却将大鱼吃小鱼的经济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屡创新高。
市场:千元特价机绝迹
“去年五一的时候卖场里到处都是千元以下的特价机,可今年怎么都看不见了。”回忆起今年五一期间想买台一匹特价空调,家住天河棠下的白先生还是觉得有些纳闷。而如果总结今年空调市场的关键词,那一定非“价格”莫属。一边是厂家迫于成本压力不断提价,一边是商家凭借囤货强势打压。
从年初到2006冷冻年度结束,空调市场便经历了3次大规模集体涨价,第一次是3月份众厂家借推新品之机提价格,而随后的5月份和6月份的两次涨价皆因铜价上涨而起,每次涨价幅度均在5%至15%之间。从出厂价来看,一般挂机涨了200元上下,柜机涨价约在500元左右,高端机涨价普遍在800元乃至千元以上,市场畅销的1匹机很少有低于1500元的。
但是厂家涨厂家的,商家降商家的。紧随空调厂家涨价之后的便是商家“力挽狂澜”的降价。凭借强势的连锁和涨价前囤积的大批商品,各大卖场的促销直降等活动一直没断。
不过,有关统计数据给2006冷冻年度的空调价格“盖棺定论”:与2005冷冻年度相比,2006冷冻年度空调市场零售均价上涨了7.05%,而这是15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专家:原材料涨价的无奈
对于今年空调涨价的原因,多位专家均认为是成本和库存的双重压力造成的。
今年年初以来,空调重要原材料之一的铜价一路上扬,曾突破了8.3万元/吨的历史大关,同比涨幅达130%,铝价也上涨了50%,塑料等有机材料的涨幅达40%以上。受此影响,5月初,压缩机生产企业联盟集体涨价,平均提价幅度在15%以上。原材料的成本压力使得原本利润微薄的空调企业已经雪上加霜,而千元左右的特价机,按照目前的成本核算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1000元。另外由于欧盟标准和国家能效比标准的提高,各大空调品牌成本也相应增加。在多重压力之下,空调厂商利润不断下滑甚至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同时,受到2005冷冻年度遗留下来的近千万台库存的影响,再加上今年五六月份的雨水天气使空调的前期销售不旺。从全国的数字看,目前我国空调的生产能力也已经大大超过需求量。2005年全国空调产量为9060万台,预计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1290万台,而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只有5000万台。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厂家大量的资金,又给这个没有旺季的空调市场带来致命一击。
2007年预测:价格涨跌尚存分歧
来自期货市场的信息显示,2007年铜价将回落并靠稳在6.5万-7.2万元/吨,有评论认为这将使得空调制造的成本降低,进而影响市场销售价格。
但环球资源发布的全球采购报告显示,尽管供应商之间争取订单的情况激烈,三分之二的受访供应商仍然计划在未来的12个月内提高产品价格,这主要是由于压缩机、制冷剂、铜和铝的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在通过对14家制造商进行的实地工厂采访考察后的报告显示,从中国内地采购空调的买家在未来12个月内将在市场上看到有关产品价格轻微上调。
不过接受环球资源调查的空调制造商当中,也有32%预计保持原有价格,2%有计划降低产品价格,表明市场上竞争同行对涨价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仍在观望。志高副总裁彭泽文也表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仅仅是空调价格上涨的一个方面而已,最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空调价格偏低,有点背离市场规律,而上涨只是价值回归的一个体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