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世界电影从1895年12月20日诞生起,很快的传靡到各国。而在哈尔滨从1902年间就建电影院,可谓全国之冠!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从军摄影师潘·瓦·科勃采夫,就在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的拐角处,创建起第一座电影院,名叫依留季昂电影院(后被拆掉)。 据说那是木结构的影院,只有百十来个座位。每天上、下午与晚上各映一场。虽然在1902年时,只是利用动态的光和影所记录下的照片,没有声音、语言及艺术效果。这也使外国的太太小姐们认为是“最时髦的玩艺!”
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外国人大量的涌进、电影设备与放映条件改善以及外国名目众多的电影片的到来,推动了当时哈尔滨文化交流的初期的到来,故相继建起的电影院有:敖连特、马迭尔、皆克坦斯、托尔斯泰、乌查斯等外国影院。这些影院的出现,再加上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更为有“东方莫斯科”这个美誉的城市增光增彩了。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俄国纪实电影的先躯是科勃采夫。科勃采夫早年从事写实照片摄影,后来改为专作纪录影片。最让人难忘的是,1909年10月13日,他本想拍摄日本帝国前首相伊藤博文与俄国财政大臣科夫采夫在哈尔滨火车站会晤的情景,可出乎意外地拍下了朝鲜革命者安重根枪击伊藤博文身亡的镜头。随后制成的新闻史料片,放映时令世人震惊!
1911年辛亥革命后,哈尔滨新建的电影院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竟达40余家,可以说进入了哈尔滨电影业的黄金时代。
据1911年10月24日《远东报》记述两条消息:“每当夕阳西下时,一般士女入内游观者络绎不绝。园中(现兆麟公园)所演皆赵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来哈摄之戏片,真情毕露,颇为一般游人所欣赏。而该园中亦因之而利市三倍焉。”又说:近日秦家岗下坎乌查斯街新开电影戏园一处,票价甚廉,贱至十五戈比。戏片颇新奇可观,故坐客见拥挤,闻每日生意尚在中国大街之上也。”由此可见,看电影已成为当时哈埠人较喜欢的休闲方式。
自1914年起,中国人也在哈市陆续办起电影院。如吉江电影茶社、新世界消遣场、光明电影院等20余座。打破了外国人独家经营电影业的历史。并由中国人创办的远东影业公司摄制电影与发行拷贝。如《日俄旅顺之战》、《安重根刺伊滕博文》、《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出巡过哈》、《七点钟》、《女英雄》等。如道外的吉江茶社电影院在报上刊登的影讯显示曰:1917年1月3日至12月30日,该院共放映影片53部。计算起来每月放映近五部,可见电影事业在哈兴旺程度。
电影业的竞争中,为争夺观众,一部好莱坞影片的宣传费高达五万元大洋。另从1920年影票价格的影讯获悉:头等包厢每位大洋五角五分;二等池座每位大洋四角;三等池座每位大洋二角五分;学生、军人每位大洋一角五分。由此可见,工农群众到电影院是看不起电影的,只好节假日到公园看露天电影了。
总之,这就是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里,哈市电影事业发展中,我所仅知的点滴回顾。(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