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迁建后的“振威第”很好地保持了原有风貌。
学生们参观“鸦片战争与厦门”陈列展。
(谢明俊 摄)
本报讯(记者海鹰)昨日上午,迁往湖里殿前村神山山麓并按原貌重建的陈胜元故居“振威第”正式对外开放。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鸦片战争与厦门”陈列展也在“振威第”向世人展出。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福建省原省长胡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国玲,市政协副主席桂其明,我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海内外陈氏后裔代表参加了陈胜元故居迁建竣工暨“鸦片战争与厦门”陈列展揭幕仪式。
陈胜元(1797年-1853年),清朝爱国名将,鸦片战争中,他英勇抗敌,数次击退进犯厦门海域的英军,战功卓著。陈胜元故居“振威第”原位于厦门溪岸街32-34号,5年前,由于旧城改造,市政府决定将历经300多年沧桑的“振威第”迁移重建。
据介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陈胜元故居为四落燕尾红砖大厝,在2001年全市涉台文物古迹调查中发现时已成危房,也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难度相当大,而它又处于旧城改造的拆迁范围内。市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决定将陈胜元故居异地迁建,经过多方协商,“振威第”最终迁往陈胜元先祖原住地——湖里殿前村重建,“振威第”也于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5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陈志铭介绍说,为了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市文物保护部门聘请技术人员对“振威第”的建筑构件一一编号,对整体和局部一一拍照,拆下的建筑构件也尽可能地保存下来。由于原址上的木构件已严重腐朽,重建的“振威第”采用了新木料,而原有的石质构件和砖头则基本都用到了现在的建筑中,当年陈胜元练功使用的一对义勇石和“振威第”的旧物一对寿篮及5件旧家具也搬进了“新居”。重建后的陈胜元故居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基本达到了原样迁建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迁建后的“振威第”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长期展出“鸦片战争与厦门”历史陈列展。通过100多张历史图片以及19世纪吸食鸦片所用的烟具、林则徐奏折、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关于厦门战事的禀单等20余件珍贵实物,向人们展示鸦片战争中厦门地区的史实以及陈胜元这位爱国将领的生平事迹。
曾国玲在迁建竣工仪式上讲话。她说,重视历史名人的遗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名人故居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辅相成,如何保护和开发名人故居反映出一种历史观和发展观。从这个意义而言,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陈胜元故居迁建工程是历史名人故居由政府出资异地迁建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为今后保护面临拆迁的古民居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随着厦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该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城市文化不断延续下来,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新闻背景
他与陈化成并称“二陈”
陈胜元,字建珍,厦门殿前人。18岁投效福建水师,在提督陈化成麾下作战骁勇。1840年6月,英舰侵入厦门港,陈胜元率官兵英勇抗敌,取得第一次抗英斗争的胜利;同年8月,英军又两次进犯厦门海域,均被陈胜元击退。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中军参将,并得到道光皇帝召见。1852年7月升任江南福山镇总兵。1853年,陈胜元殉难芜湖,咸丰皇帝念其勇,追封其为“振威将军”,赐谥“刚勇”,陈胜元故居由此便称为“振威第”。
《民国·厦门市志》对陈胜元评价甚高:“陈胜元,号晓亭,住溪岸。以武庠从戎……陈化成适同里庠,相与戮力捕贼内海外洋,屡建奇功……生同里,官同功,死同烈,故世称‘二陈’。”
虽与陈化成并称“二陈”,但是与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陈化成相比,陈胜元的知名度小得多。此次陈胜元故居迁建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厦门在鸦片战争中的历史,让人们记住这位为反抗外国侵略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