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很多服装市场甚至是步行街上一些较大的商店里,大量的世界级体育名牌服饰被摆放在显眼位置,这些服饰基本上是“阿迪”、“耐克”、“彪马”、“锐步”、“卡帕”等国际豪门运动品牌,但与专卖店不同的是,它们的价格一般只是同类服饰的一半甚至是1/3,让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真假难辨。 那么,这些“名牌”是否是假冒商品?质量如何?
近两年来,身着名牌体育服装成为流行趋势。的确,体育服饰颜色鲜艳,款式前卫,穿着舒适,富有时代感,特别是刚刚进入我国市场不久的世界级名牌,成了都市青年的追求。在我市步行街附近的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店面中,记者看到里面有7位消费者在选购名牌运动冬装,还有的消费者在和老板讨价还价。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服装与专卖店里的服装相比,很多都是同样的款式,“肉眼”望去几无二样,但价格却相差很大。专卖店里正宗的冬装,太空棉、腈纶棉一件要7、8百元,要是羽绒服则要过千元。而这里的同款式冬装标价只有专卖店里的一半,而且还能讨价还价。
来路不正 “血统”不纯
记者曾就名牌服装的来路询问过一位店主,此君谨慎地说:“别管进货渠道,只要货色好不就行了吗,您看这和正宗货不是一样吗?”言外之意也证明他卖的是水货。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称,他们的货是在批发市场进的,还有一部分是有人送上门的。目前销售假冒名牌运动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仿冒的技术比较好,做工也比较精致,消费者往往以为自己买的是真品,其实并非如此,这些产品大都是下脚料再加工,其中缺少了一些严格的制造工艺,因此很难辨别,他们将这种货美化称“A版”。据记者了解,只要一有新款名牌运动服推出,那些“精明”的沿海小厂家立即火速买回去,然后“大卸八块”进行研究,很快就克隆出与真货外表一样的服装推向市场。另一种,消费者完全可以从质地、手工艺粗糙程度辨别真伪,但是这些体育用品往往价格很便宜,以此吸引消费者。
哪些群体青睐假冒名牌
真正购买正版货的消费者大都会选择去大商场或品牌专卖店,但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富裕的消费者才会到这里来“淘宝”。有很多人明知是假,但因经济约束和虚荣心,对假货照穿不误,销售假冒名牌产品的商家如此猖獗,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由于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去买假冒产品,这无形中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客观上就为制假者提供了一个市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这么一个怪现象,就是假冒名牌深受大学生及一些年轻上班族的青睐,而中学生则不买账,他们往往都身着正版服装,这是因为如今很多家长即便是条件不太好也要给孩子买“真家伙”装点门面。
市民:穿出去还不都一样
市民小周是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姑娘,她就毫不隐讳向指着自己身上的“卡帕”运动棉袄向别人声称:“这是水货,是我花300元钱购买来的,比正宗货便宜多了。”小周的话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态,她表示:“现在的服装款式更新换代很快,今年的款式明年就穿不出去了。只要会淘,一些假冒名牌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做工精细的衣服,穿出去谁能辨出真假,一样光鲜。再说水货的价格那么便宜,花买正宗货的钱,一季可以买上几件水货,常换常新,我很满足。”。
但更多的人则持不同意见,观点是:“穿正宗货不但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一个人身份、品位、档次的象征,最起码穿上正版货,感觉好,有自信。况且内行人稍加观察就能分辨出衣服的真伪”。
经济学家:不必“大惊小怪”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安师大一位经济学教授,他的观点则非常另类。他认为,体育用品市场的多元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初显端倪,往往越是名牌,被仿冒的比例越高。现在很多假冒的名牌体育服装充斥市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是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必然产物,像韩国、巴西都曾经历过假冒名牌的困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审美标准和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假冒名牌也会被人们所渐渐唾弃,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假冒名牌侵犯了知识产权,也可以说是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设法取缔。
商家:我们被坑苦了
那些在专卖店里经营正宗体育名牌服装的商家一提到街上泛滥的水货,都恨得咬牙切齿,而正版货的生产厂家更是有着切肤之痛,据一位厂商向记者透露,每年他们厂家因假冒商品给他们带来了25%的销售损失,可把他们给坑苦了。据说有的假冒阿迪运动装以每件150元的价格批发给不法商户,而真正的成本价格不超过100元钱,然后他们在市场上以每件三、四百元的价格出售,从中牟取暴利。另外,部分生产水货的小型企业缺乏原材料进货把关意识和检测能力,甚至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故意购买质量次价格低的原料加工。而且,加工设备的简陋及加工工艺简单都有可能影响服装的安全指标,从而极大地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张嵘、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