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昨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昨天上午举行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暨社会蓝皮书发布会。
该报告分析的数据来自2006年10月针对全国5个城市、5个小城镇及其周边5个农村地区进行的入户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洛阳、绵阳,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30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辽宁锦州北宁、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小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00个;农村执行区域在上面提到的5个小城镇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00个。 本次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2703名城镇居民和1077名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访问,共获得3780个成功样本,受访者年龄在15~65岁之间。
我国收入差距向纵深发展
社会蓝皮书的主编李培林教授在发布会上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最高20%的人口与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了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
过去,城乡的差距和地区的差距要比总体的差距小很多,特别是东部率先发展之后,东部的差距拉得很大。但现在西部的差距已经超过东部,而且农业户、非农业户,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同,造成了农民内部差距比较突出。
在市场定价情况中,一般制造业和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这几年也在迅速拉开,在国家定价的制度当中,公务员的工资也由于区域之间财政的差距,现在差距越来越大。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也达到了十几倍。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普遍偏下的情况,主观上的认同和客观上认同差不太多。2003年全国调查表明已经有所偏下,但2006年偏下的情况更加严重,大概有50%多的人认为是下层或者是中下层。
部分困难群体生活在下降
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教授在发布会上说,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发展和改革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所以这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
李培林指出,2006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长,所谓超周期,是指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三次高速增长的周期。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应该和GDP的增长速度差不多。
李培林说,在整个居民的生活改善当中,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太一样的,是在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时候,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是下降的。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的发展和改革,它的普惠性要小得多了。虽然差距在拉开,但低收入的群体,生活水平都在迅速改善,有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在下降,所以这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
城市居民最关注社保问题
社会蓝皮书指出,在2001—2005年间,“下岗就业”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首要焦点,而2006年“社会保障”成为2006年城市居民关注的首要社会问题。
本次调查仅考察了城镇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情况,列举了社会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失业保险、社会统筹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八种社会保障类型,一一询问受访者目前是否享有这些类别的社会保障。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这八类社会保障项目,32.5%的受访城镇居民享受了其中的1—2项,享受了3—5项者比例为24.8%,36.2%城镇居民表示对于这八类社会保障项目,自己目前是一无所有,一项都没有享受到。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在本次调查的15—65岁城镇居民中的覆盖率最高,达到49.6%;其次是社会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39.9%;再次是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为28%。
“看病难”成最突出社会问题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城乡居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课题专家指出,在历次同类的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出程度第一次排在了首位,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反映比较强烈。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个比例甚至高出了10.6%的教育支出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上升过快的问题。
问卷调查涉及的17个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二位至第十位的还有“就业失业”“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贪污腐败”“养老保障”“教育收费”“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环境污染”。
蓝皮书中引用的一项在党政干部中的调查则显示,干部们认为,“社会治安”是2006年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是“居民收入差距”“看病难看病贵”“腐败”“失业”“社会风气”“教育不公”“地区发展差距”等问题。
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更高
社会蓝皮书指出,2006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47分,略高于2005年的3.4分,而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比较历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2000—2005年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在200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居民与上年基本持平。
比较城乡居民对于各因素的评价情况发现,个人经济状况、消费信心以及社会保障满意度均较2005年有所提升,但同时养老忧虑感也在加深;对于政府管理的信心度,包括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物价波动承受力有较大回落,国家经济状况满意度略有下降。
九成居民对经济形势乐观
社会蓝皮书指出,据调查显示,占九成左右的城乡居民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持乐观态度。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也确实面临不少矛盾、挑战和压力。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人对于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有信心的,态度是乐观的。调查显示,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暂时的”这一判断,表示“比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3.4%;对“党和政府是有办法管理好国家的”这一判断,表示比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91.6%;对“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值得骄傲”表示比较同意或很同意的人占88.9%;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很好的”表示比较同意或很同意的占90.5%。
多数人认为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蓝皮书指出,根据调查统计,四分之三左右的城乡居民认为中国当前社会和谐稳定。
从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社会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0个县(市、区),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访问住户7140余户,获得有效问卷7061份,调查误差小于2%,符合统计推断的科学要求。
根据调查统计,74.9%的城镇居民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是“非常和谐”或“比较和谐”,而认为“不太和谐”或“非常不和谐”的合计为16.9%。75.8%的人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比较稳定”或“非常稳定”,认为“不太稳定”或“非常不稳定”的人合计为17.4%。总的来说,在大多数人看来,社会基本和谐与稳定是中国目前社会形势的主要特征。
慎用“幸福感”指标表政绩
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把幸福感列入发展评价指标来表示政绩,此举应当慎重。
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指出,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一种感觉,它并不直接与财富多少和生活水平高低相关,也不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显著变化。对幸福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预期高低、欲望大小、社会开放程度和社会变迁缓急等因素,所以亿万富翁和土著村民的幸福感可能差异不大。
有关专家认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社会认同等,是分析社会形势和把握发展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要看到,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某些社会心态指标来表示政绩,那样做有时会进入误区。
社会支持系统呈个人化趋势
百姓生活遇到困难时从哪个渠道寻求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支持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和谐稳定调查”课题组发现,“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的支持度分别达到87.3%、63.8%和55.5%。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分别是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政府和党组织。课题组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就业方式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社会支持系统也在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但目前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化趋势,存在从单位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关系网的情况。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