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期领花边鬲;二期陶窑;三期灰坑。
图片为段宏振提供。
本报讯(记者侯艳宁)记者昨天从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易县七里庄遗址考古队队长段宏振处获悉,2006年4月—11月,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中,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对易县七里庄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第三阶段遗存即为西周之前的土著燕国文化,被命名为七里庄三期文化。这是考古界首次发现大规模而清晰的土著燕国文化遗存,出土了一批标志性文物,填补了土著燕国文化考古上的许多空白。
据段宏振介绍,七里庄遗址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七里庄村南,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渠线由西向东横穿遗址区,占据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七里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遗址堆积丰富,延续时间长,共发现新石器至商周时代等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尤以第二至第四期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五个时期为:第一期遗存属新石器时代;第二期遗存约相当于夏商时期;第三期遗存大约相当于商代晚期或到商周之际;第四期遗存约相当于商周之际到西周中期;第五期遗存属战国时期。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第三阶段遗存的代表性出土文物是花边鬲、铜耳环、长方形石刀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器形高大、造型独特、作为土著燕国文化的标志性器物花边鬲。段宏振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前,燕山南麓地区就已存在一个土生土长的燕,这个燕与殷商王朝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应是西周分封燕国之前的原有燕国,或者说是土著燕国,而西周燕国可以称之为殖民燕国。两种文化融合,形成了后来的新型文化。因此,探寻土著燕国文化问题,不仅仅是历史、考古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同时也是燕赵大地燕赵儿女,为搞清自身文化来源的一件大事。这次七里庄遗址考古发掘,被考古专家认为是石家庄到北京段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现工作中最有价值的发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