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目标。 记者 杨勤 摄 在中心镇新塘镇大敦村,农民住上了漂亮整洁的小区。 高鹤涛 摄
报告摘要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支农惠农体系,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倾斜。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资源整合、产业培育和人口聚集,着力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加快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城镇框架体系。
文/记者叶平生、叶卡斯、陈穗华、李妍、刘幸
解读
中心镇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今年在全市中心镇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从广州的实际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民”谈“农民”,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中心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节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广州完全有条件通过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广州明确提出了“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口号,按照每个中心镇中心区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规模,通过5年至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实现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目前,全市已拥有江高、狮岭、新塘、鳌头和万顷沙等17个省市级的中心镇。
加快中心镇建设不仅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完善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城乡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引导城市由“摊大饼”式的扩张发展向组团式发展转变,形成由中心区、副中心区、卫星城、中心镇等共同构成的空间布局,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的中心镇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各中心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位于各中心镇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3家,接近全市总数的一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11个,超过全市总数的一半。
据统计,去年广州农民纯收入达7080元,在全国大城市中保持前列,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平均增长15.2%,占农民收入的60%。在鳌头镇的一家钻石加工厂,有900多名当地的村民成为了厂里的工人。在厂里做工的当地村民说,过去在家种地,全家人辛苦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只有4500元左右,而这只相当于现在他们一个工人3个月的工资水平。
从化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建清表示,为促进从化市新农村建设,从化市将加强中心镇建设,重点推动太平、鳌头、良口等中心镇的建设,提高它们的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数字看成效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06年1~10月,中心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94.3亿元,完成两税收入63.6亿元,增长28.5%;引进投资项目600多个,实际投资63.2亿元。
——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建设用地报审工作稳步推进。第一批15个中心镇中,已有12个镇的总体规划正式公布实施,2个镇通过终审,1个镇通过初审。
——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分层次有重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6年,全市两级财政预算安排统筹资金2.4亿元,市级财政在坚持对每个中心镇各补助1000万元的基础上,对江高、花东、大岗、太平、新塘5个近期重点扶持建设的中心镇,每年每镇再增加3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市对第一、二批10个中心镇教育“创强”总投资达9.34亿元,沙湾镇、狮岭镇、太和镇、江高镇、新塘镇、太平镇、大岗镇、石楼镇已成为省教育强镇。全面启动中心镇医院(卫生院)重建和扩建工作,中心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01万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就业环境不断改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效果明显。2006年1~10月,白云、花都、番禺、从化、增城等区(县级市)的中心镇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3万人,成功转移就业2.4万人。
7方面下工夫
为了促进中心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广州要重点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
切实抓好中心镇村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心镇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继续深化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中心镇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等。
报告摘要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主导产业。
坚持科技兴农,以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解读
去年都市农业总收入增6.5
%广州加大了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面向市场发展精品农业,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占领多层次消费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产出特色农产品产值82.4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7.36%。同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到2005年末,全市104家高新技术农业企业(经济组织)产出高新技术农产品544个。2005年全市都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48.89亿元,增长8.12%;都市农业总收入达975.78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达292.40亿元,分别增长6.5%和7.4%。
广州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经过分析提出,加快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加快建设,加强协调,建成比较完备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二是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要做大做强七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绿色、特色、高新技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结构布局。四是完善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夯实基础条件,建立支撑体系。包括完善都市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积建立多层次的都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
有关部门认为,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龙头企业、大户和部分经营良好的农民要降低贷款门槛,解决融资难、发展慢的问题;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其上市融资。支持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贷款,积极开辟筹资渠道。同时,减轻税费,缓解农业企业经营压力。对农业企业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开拓国外市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各类涉农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有偿服务活动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承担的各类行政性收费。
报告摘要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巩固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确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解读
提高农业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郭艳华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分散经营的发展模式,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逐渐实现传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过渡和转型;引导农民通过依靠科技进步等多种手段,想方设法争创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在提高农业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走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006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217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纯收入6806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1730元,比上年增长22.0%,农产品产销率达到82.3%。去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非生产性纯收入1178元,比上年增加132元,增长12.6%。主要是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保持增长。其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和财产性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7%和5.1%。
代表心得
“城乡一体化”澄清
“农村城市化”误区
广州市建委主任陈如桂:广州要实现“到2010年一大变”,难点在农村,包括城乡接合部。近年来,广州通过拉开建设布局,解决“摊大饼”的问题卓有成效。下一步,在农村建设现代化城市方面,必须走组团式发展道路。建设中心镇要通过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率的管理,加快中心镇基础建设和产业配套,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
市委副秘书长曹鉴燎代表:过去我们提出“农村城市化”,结果往往在实际中很多人误以为农村铺条水泥路、修个路灯就是城市化了。这次朱小丹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城乡一体化”,这种提法非常有新意,很明确。广州提出要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应该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环境都适宜生活居住,是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7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广州。
百姓心声
五年后在家门口
看病看书看大戏
从化市太平镇何家埔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楚斌:我大学毕业没几年,在这个村当副支书已经一年了。我们村现在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全村1300多村民主要是种植荔枝、龙眼为主,年人均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六七成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说实话,这样的局面大伙儿都着急,村民们谁不想增加收入啊,朱书记的报告真是说到了我们心里。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增加农民农业收入。这些正是大伙儿所热切期盼的,而且我们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目前何家埔村通过“金穗双扶”的项目扶持,已经开始选择一些农户进行饲养家禽、兔子的综合农业项目,与果树种植一起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试点成功后,希望能在全村推广开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村民们都有这样的盼望,但长期以来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希望能得到农业局专家的支持,以及“金穗双扶”贷款项目更多的支持,相信五年后我们村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也希望到时候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书、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精神大餐与社会保障,彻底融入整个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蓝图。
(杨明、张丹羊)
全国新农村建设
紧抓六方面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
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广东“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十大目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到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达2000万人以上。
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实行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今年省财政共安排16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达9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珠三角地区力争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险体系。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村道、巷道基本实现硬底化,农村全面通路、通电、通邮、通客运、通电视电话、通信息网络。
农民民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农村社会秩序良好。
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达6200元以上,部分农民生活达到富裕安康。
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