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汤山镇梨子园村15岁的农民儿子桂兴林,因父亲重病在床无人照顾,无奈告别了思念的学校,辍学回家承担起找钱养家、照顾父亲的重任。离开学校一年多,他经常翻看初中课本。他说,有机会还想回学校读书。关心他的人很多,但读书梦仍难以实现。
在机关工作,每年参加捐钱捐物帮助贫困农户的活动。但凡有组织要求捐赠,同仁们几乎人人踊跃。“助人乃快乐之本”,凡是有经济能力的人,援助他人、帮助他人的事都是愿意参加的。
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因历史原因和客观现状,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仍有几百万人。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中做了大量工作,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扶贫济困、帮助贫困户解决衣食之忧,解决生产发展、增收致富的诸多问题,仍是需要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农户摆脱贫困,走致富之路?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大事。冬季来临,动员干部群众送棉衣棉被;受灾之后,组织各界捐钱献爱心,都是必要的,充分说明我们这个社会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的美德。但是,扶贫济困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靠建立有效的扶贫制度建设帮助一切应该得到援助的人,不让扶贫有死角。要靠制度建设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加快扶贫攻坚的步伐。
扶贫长效机制的建设,是加快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如人均收入不到500元的农户,政府每年资助一包化肥,就能使所有贫困户得到温暖。我们现在许多扶贫做法,因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小,受惠贫困户少。帮助贫困户有时只是走形式,摆“花架子”,有的地方,扶贫钱物来了,有的得了,有的未得,甚至不该得的得了,该得的未得。如果扶贫制度完善,像桂兴林这样的辍学孩子不仅能得到社会的关心,而且能尽早返回课堂。只有有了长效的扶贫制度,贫困户才能有保障、得实惠。
加快建立健全帮扶贫困户的扶助制度,是扶贫攻坚中的大事、急事,比临时组织捐钱捐物有效得多,值得研究,宜早不宜迟。
作者:村夫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