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老的电影男主角获得国际大奖(图)
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的剃头匠,93岁的靖奎,主演的电影“意外”获得了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王耀利报道 一位老人的脸上涂满肥皂,一只苍老却灵巧的手一刀刀将老顾客脸上的胡须剃掉,最后,老人抬起脸,容光焕发,长吐一口气,说出京味十足的两个字:“舒服!”电影《剃头匠》就这样把观众带进片中“敬大爷”的生活。
前不久,这部由中国导演哈斯朝鲁执导的影片获得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孔雀奖”。 果阿国际电影节评委评价这部电影是“没有故事的故事片”,让人“思考如何能在社会的变革中生存”。
该片主演就是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的剃头匠——93岁的靖奎。电影情节就是老人真实生活的再现。
希望“体面”地离开人间
电影中的“敬大爷”每天骑着三轮车,给那些希罕这门手艺的老顾客们剃头、跟他们聊天。
他与世无争:房管局的人要在他的墙上写“拆”,就写吧;钟表店不修他的老座钟,那就每天回家把钟向前拨5分钟;在“爆肚张”的“专座”被两个年轻人占了,那就让他们占吧。
“人人都活得不容易”,随着身边的老顾客一天天离开,随着老座钟有气无力地转动,敬大爷意识到死亡开始盯上自己,他开始考虑如何“体面”地离开人间。于是,一系列看似搞笑却令人心酸的故事上演:请人拍一张让自己中意的遗像;给殡仪馆打电话预约;对着录音机讲述自己的“生平简介”;在以为自己快不行的时候,赶紧靠墙坐下,拿出梳子,整理头发,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等待死神到来……
就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老人,用心、用情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生活,震撼了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的评委,感动了印度观众。
“这辈子能拍电影很知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北京什刹海某胡同的靖奎老人家里,靖大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看到记者来,显得格外高兴,他忙着倒茶,嘴里不停地说着客气话。
靖大爷住的房间不到10平方米,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小火炉,在左边墙上挂着三张《剃头匠》剧照。
靖大爷和记者聊起自己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出去散散步,然后就吃早点,中午11点吃午饭,下午5点多就吃晚饭,晚上8点左右就休息。有的时候,老人家想吃饺子时,就自己动手擀饺皮儿,弄饺陷儿,自己包。他说自己平时闲来没事,听听戏,看看新闻。他说:“戏和新闻是真的,其他的都有瞎编的,我不喜欢。”
他告诉记者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在清华大学看了《剃头匠》以后,专门找到靖大爷,跟他聊天,谈自己的事。靖大爷说:“我怕她来这太麻烦,就经常打电话开导她。”
靖大爷看着床头的《剃头匠》剧照,说这是一个教育片,这辈子能拍这部电影很知足了,还获了大奖更是高兴。“如果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学到点什么,我死了都很满足。”他说。
临告别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天已黑透了,可靖大爷坚持一定把记者送出胡同。一路上他还不停地说:“还麻烦你来看我。”
链接 “糊里糊涂”获了奖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王耀利报道 导演哈斯朝鲁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剃头匠》能获奖实在有点意外。由于不懂英语,而且又没有翻译陪同,哈斯朝鲁在印度参加电影节的前几天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不知道到哪里就餐,不知道什么时候评选,更不清楚《剃头匠》是否获奖。直到某一天,他在一个电影院门前注意到排队买票的观众队伍甚是壮观,队伍长达300多米,而放的电影就是《剃头匠》。他走进电影院,许多外国导演都跟他挥手,嘴里还说“Chinese”。电影结束时,一堆人都向他围了过来,跟他握手,嘴里还不断地说着“Chinese,good,good”。
在回国前一天晚上,哈斯朝鲁决定回到宾馆好好休息。突然注意到宾馆外面歌声四起,他就想:已经错过很多次活动,这次千万不能错过。于是,他拿着相机一边闻着印度烤肉的香味,一边“咔咔”拍个不停。正在他拍得起劲时,突然,镜头里出现了果阿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负责人的面孔。这位负责人拉着哈斯朝鲁就往前疾走。哈斯朝鲁还没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就听见麦克风里开始宣布获奖名单。这时他才知道《剃头匠》获得果阿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孔雀奖”。
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他“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评委”时,哈斯朝鲁说:“这部电影源于生活,最后经过浓缩,越来越靠近生活,没有任何伪装的东西,这可能是给不同的人以不同感触的原因。”他还认为这是一部“多层面”的电影,处处充满“人文气息”,而电影“一旦触动内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最单纯的,也是内容最丰富的。”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