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邱红杰)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间,中国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自然灾害,近两年开始发挥作用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台风来了,请村民们听到广播后马上转移。 ”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袭来之时,浙江温州、福建福鼎等沿海地区组织数十万群众大转移。为对付这场50年来最为暴虐的台风,当地气象部门动用了应急移动监测车、雷达等手段,政府部门还发布了上百万条的手机短信,让民众知晓即将到来的灾情信息,提前准备抗灾避险,灾害的损失大大降低。
在“桑美”之前,今年的自然灾害已让人感觉到异常。第1号强台风“珍珠”5月18日在广东沿海登陆,登陆时间比多年平均初次台风登陆时间早40天。在8月9日前的44天中,平均不足9天就有1个台风光临我国大陆,这样的频率历史罕见。南方洪涝成灾时,内陆一些省区市正在经历着严重的干旱。
面对灾情,救灾应急机制启动,各种救灾措施相继展开。我国多年成功的救灾经验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面协调各种救灾力量和资源,形成救灾的合力。
国家层面上,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主任由国务院分管农业、救灾和民政的副总理担任,减灾委成员单位有30多个,包括了军队、武警以及红十字会。民政部从2004年开始建立的救灾预案规定了不同灾情条件下的四级响应机制,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工作制度。每当灾情发生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要进入值班状态,联合工作组要在24小时内赶到灾区,排除任何困难也要和灾民接上头,救灾物资也要在24小时内到达灾区,中央应急资金72小时内要下拨到灾区。灾区政府也要根据预案部署群众转移安置和救灾物资发放。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说,现在如果一个县,或者一个地区发生了死亡10人以上的灾害,两小时内,县级民政部门第一时间掌握了解灾情,同时报告当地民政厅和民政部。
据民政部统计,今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4人死亡,失踪56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24万多人,倒塌房屋202万多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77亿多元。“如果不是救灾应急机制经受住了考验,损失远不止如此。”王振耀说。
中国各类灾害常有发生,近几年来每年受灾人口通常保持在两亿左右。“救灾工作是政府最后一道安全线”,王振耀说,尽管目前每次灾害袭来,我国都能及时启动预案,但今年应急机制表现出的一些缺陷,要求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今年重庆遭遇的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中,全市种植最多的农作物水稻损失惨重,而被喻为灾害“减震器”的保险未能发挥作用。目前,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但我国目前2.3亿农户,平均每户投保不到两元。
让人棘手的问题不仅限于农村,在今年台风来袭时,很多城市发现找一处适宜的地方安置被转移群众并非易事,因躲避地点不当有时也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王振耀介绍说,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应急体系的建设、装备、联络和物资的运输等方面,我国的应急机制还有不少缺陷,比如在电力、通讯设施全部中断时,怎么保持联络和消息畅通,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解决。
2006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只是考验,更重要是每个教训后要总结的经验。一些地方的灾区发现,面对灾情和突发事件,最让人担忧的是灾民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于是专门组织“心理援助队”对灾民心理危机实施干预,帮助心灵受伤的人群“心灵重建”,为救灾工作增加了崭新的内容。浙江宁波市在灾害中发现了不足,表示将着手建立可供安全庇护的147个“避灾中心”,储存相应的救灾设备和救灾物资,以备灾时应急。民政部也已起草《灾害救助条例》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以填补综合性的救灾减灾法规的空白。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1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