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人们在院子里悠闲地打牌,后面两排整齐的2层楼房,就是老人们的住所……一进入上海九亭敬老院,立刻感觉到一派宁静和悠闲的氛围。
这是一家民营养老机构,院长季兰英是一名下岗创业的上海电信职工。 敬老院从最初仅28位老人入住,发展到如今需预约排队入住,一路走来,颇多曲折。
艰难起步
2000年,44岁的季兰英下岗了。频频去劳务市场,均因年龄、学历、技能等限制被拒。一次,看到报上“上海已进入老龄化城市”的消息,她萌发了办一家敬老院的想法。
阻力自然不小:亲朋好友劝说,“照顾老人责任太大,万一出事,倾家荡产也赔不起”;街道、居委会虽然支持,但场地总得自己找;找到一些出租方商谈,年租金动辄几十万元。
“要让老人有个颐养天年的好去处。”季兰英的想法很简单。在跑了多个市区街道均面临场地费用太高的问题后,她认识到,将敬老院办在郊区,更有操作性。
恰巧当时松江区九亭镇敬老院要拆除。经过几轮谈判,季兰英的诚意,以及她愿意接受原敬老院工作人员和10多名五保户的条件打动了对方,最终同意将金吴村15亩荒地租用给她。
微利模式
2002年4月,季兰英多方筹集300万元建设的新九亭敬老院开业了。每间房间都统一配置彩电、冰箱、电话、微波炉、空调,还聘请专职医生,安装求助按铃,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等。
由于吃住全包,洗衣保健服务都管,季兰英根据成本定下每人每月700元的收费标准,初步预算有80人入住,就可以收支平衡。
但没想到,开始只来了28人。
季兰英知道,养老行业既有营利性,又有福利性,投资回收周期长,但当水电费、40多名员工的人工费、地皮租金等一系列成本一起压来的时候,她还是有点准备不足。
“只要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看待,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季兰英开始自学心理学、营养学、护理学,一个人承担起多项工作。同时,养老院对所有老人敞开大门,别处不收的病患老人,她收;别处不要的高龄老人,她要。如今,九亭敬老院已声名远播,一直处于满员状态。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达85岁,其中还有低能和痴呆患者30多名,需要半护理和全护理服务的老人30多名。
季兰英介绍,养老院实行每人每月700元的收费标准,在满员170人的条件下,也只是微利。为了增加一些收入,近年来,院里开始自己动手种植蔬菜、水果。
期待阳光
尽管运转正常,但季兰英仍然面临其他方面的压力。敬老院里,不止一个工作人员感慨:“这个工作真辛苦。”苦,不仅仅来自于协调老人之间、老人与家人之间的种种矛盾,更来自于社会上不少人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偏见。
据了解,上海的养老机构大致有三类: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政府和社会合办的敬老院以及民营养老院。政府鼓励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发展。九亭敬老院在创立过程中,不断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比如,区民政局给他们一次性发放了16万元的补贴。2001年,他们又得到上海市福利彩票基金会30万元的资助。
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对民营养老机构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依然不够。季兰英最关心的,是民办养老机构中老人医疗服务能否也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现在,社区保健服务来得不多,到医院替养老院老人开医保药,也有不少困难。”季兰英说,她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