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滨公园
服装纺织业一景
有人曾用“让我欢喜让我忧”形容晋江市——“欢喜”的是经济活跃快速,“忧”的是一度杂乱无序的环境。
显然,今天的晋江人有更大的胸怀和独到的见识。比起成绩,晋江人似乎更愿意谈危机,不论是执政一方的官员,还是驰骋商场的企业家。“量大质不优”、“够快不够好”……近日,记者在晋江采访,常听人这样剖析自己。新任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的杨益民,更是一口气道出了城市、生态、人才、民生等方面制约晋江发展的潜在危机。
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看到自身不足的晋江市,正不遗余力地合力求解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命题。
“不遗余力”之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晋江罗山街道后林社区,在一排排挺拔的巨尾桉树环抱中,3座长160米、宽100米、单层楼高近8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即将从这些“庞然大物”中走出来的,不再是晋江人司空见惯的服装鞋帽、雨伞,而是新型平板液晶显示器、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等高科技产品。
备受关注的冠科光电科技园就坐落于此。
“冠科光电”只是晋江数以万计企业中的一员,然而,这家企业从选址落地之日起就与众不同:先是市政府出面协调,从计划投建纺织项目的原业主手中回收368亩土地,重新出让给“冠科光电”;接着,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跟踪服务,确保企业一年内投产……
这样“厚此薄彼”的行为,传递出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号——晋江正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杨益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05年晋江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9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的支撑。如果依靠原有的产业新增1000亿元产值,至少需要新增产业工人50万人。晋江已难堪重负了。而今年落户的“冠科光电”、“金保利能源”两大高新龙头项目,给了晋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2000亩用地、5年时间,这两个项目及配套企业所形成的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只有更好,才能更快。源自心灵的震撼,常常能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靠传统产业当家的晋江市,跳出旅游鞋产量占全球15、糖果产量占全国15、雨伞出口占全国13的禁锢,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
摒弃贴牌自创品牌,放弃仿造自主创新,晋江的传统产业坚定地选择了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短短几年间,全市5家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凤竹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企业成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多家企业与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合作交流机制。仅恒安、安踏两家企业,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92项。
最近晋江市传出喜讯,今年,该市鞋业出口在总量减少7000多万双的情况下,出口值反而增加了1亿元;新兴的化纤业迅速发展,增幅达116.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去年的9.14%升至近11%。
“不遗余力”之二
追求城乡和谐发展
12月20日下午,晋江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个通知,让池店镇溪头村支书朱奕强喜上眉梢。通知中说,该村可享受低保户慈善补助金的指标,从6名扩大到了所有低保家庭。
溪头村有16户低保家庭,共50多人。有了市慈善总会支持的慈善补助金,被征地的低保群众就能交得起每人1.2万元养老保险费,和其他被征地农民一样,参加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后,每人每月可享受250元养老金。
据统计,仅2001年至2003年,晋江市失地农民超过8.9万人。为了避免被征地人员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生活无着的困境,晋江把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8月,晋江市在福建省率先出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正式启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实行征地与保险同步,征地必保、即征即保。
根据共同负担的原则,晋江按政府45%、集体15%(村社区和镇街道共同负担)、个人40%的出资比例,确定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费为3万元。对年满45周岁的男性、40岁的女性被征地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对男16周岁至44周岁、女16周岁至39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实行5年社保补贴,鼓励他们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目前,这一工作已在灵源街道小布林村、梅岭许厝村等村推开。
与此同时,另一项惠民之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在大力推进。个人每年只需出资20元,即每天不到6分钱,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医疗保险,一年中最高可享受6万元医疗补偿金。为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一实惠,晋江市还把“新农合”由农村向城镇拓展。
一张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安全网在晋江城乡支起。不到一年时间,全市已有77.7万农民参保,参合率达80.78%。今年4月1日以来,3000多人享受到医疗补偿,次均补偿额近千元。
以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晋江市慈善总会,也浓墨重彩地登台亮相。4年间,198位企业家加入到慈善队伍中。在慈善总会1.4亿元善款中,一半以上来自晋江本地企业家;4年间,先富裕起来的晋江人的社会责任和点点爱心,融汇在近2000万元扶助款中,为8000多名困难群众送去关爱。针对低保户无力承担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费个人出资部分的情况,慈善总会今年拿出200多万元扶持首批200多低保户投保,明年计划投入400万元。该会决定,从明年起,每年安排50多万元资金,帮助全市2.7万低保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财政倾斜、慈善捐赠、“先富”带动,一张由政府、企业家、海外侨亲甚至外来务工人员合力支起的包含了低保、医保、补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保险、慈善解困在内的多层保障网,“兜”起了日趋和谐的新晋江。晋江的经济在群众气渐顺、心更平的氛围中提速发展。数字显示,3年来,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提高3.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6%。
“不遗余力”之三
环保与经济齐驱共进
几年前,有人曾用“垃圾围城、狼烟四起”描述工业化过程中的晋江市。2005年7月,福建省第一家垃圾发电厂——日处理2000吨的晋江垃圾发电厂投产。一年间,18.79万吨垃圾化成了2948万千瓦时的电力,销售收入1487万元。晋江垃圾城乡一体化资源处理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点滴的变化都能折射出晋江人用心的创造。可晋江人仍不满足,当看到企业急需的人才因环境不美、生态不佳而高薪难求时,当看到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无知和急功近利被破坏得满目疮痍时,晋江人开始了反思。
这种反思,最深刻地表现在与晋江渊源极深的水环境整治上。
在晋江,同样一滴水,有着丰富的存在形式,既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东海之水,也有潺潺而流、滋养四方的溪流之水,更有大海之滨难得的龙湖之水。然而,粗放的工业化进程,给这些各不相同的水体烙上了同样的印迹——污染。在溪流纵横的陈埭镇,出现了靠桶装水、矿泉水度日的窘境,滋养晋江的20条小溪流,如今灾害频发……简单求快,让人备尝苦涩。
“代价太大!”采访中,许多人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今年,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在晋江出现。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全面整治全市范围内的小溪流。尽管涉及9万多平方米的拆迁、2000多亩征地、24亿元的投资,晋江仍义无反顾。改造堤岸、控制排污、定期引水冲刷、严格控制沿岸企业准入条件,一系列动真格的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晋江市还同步启动了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以此为龙头,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进行工业污染、饮用水源、石材行业、小流域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多项重点整治。晋江市还向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颁发环保目标责任书,把环保的“紧箍咒”戴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头上。
如今,首期4万吨晋江仙石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完成管网99.7公里,安东工业区污水处理系统近期即将投入使用。东石电镀集控区、可慕制革集控区在加紧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被要求在新环保工程完工前,区内企业限量生产、限量排污。为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沿海各镇建立起村级环卫队伍,3212名专职环卫人员把原来入海的垃圾导入垃圾发电厂。
短短一年间,晋江62个工业污染项目完成整治,新增日处理废水量1.17万吨,近百家石材企业或关或停或拆,67万多立方米的淤泥从龙湖湖底清出……
当环保的要求与发展的要求并驾齐驱时,当眼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兼顾时,晋江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减速,2006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达26.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