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
2006引发社会关注的大学学者
2006年中国大学的一些学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学术、学人与社会紧密相连,成为焦点、热点,本刊归纳如下——
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林毅夫
现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教授,较早提出“新农村建设”。200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林毅夫因其在新农村建设上的精到见解,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人物之一。 “两会”结束不久,林毅夫发表了《关于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和讨论。
在他的倡导下,北大的“海归”们纷纷走出校园,到中国农村进行调研。经过调研,林毅夫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汤敏提出了“四位一体”模式,希望为解决农村资金问题、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一条新路。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进入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今年12月,北大首次评选教师最高奖“蔡元培奖”,林毅夫是10位当选教授之一,其他获奖者均在北大任教30年以上。
北大中文系教授
孟二冬
在教育界弥漫着浮躁、急功近利等风气的今天,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具有引领作用。胡锦涛主席在给孟二冬女儿的信中,高度赞扬孟二冬的崇高师德,称其为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
孟二冬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千古传世美文》等400多万字的专著。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到北大对口支援的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3日孟二冬逝世,年仅49岁。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