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遗憾还是解脱,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12月17日告别五角大楼时,心绪仅这两个词或许无法概括。
30年前,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国防部长,他圆满结束任期;2000年重返五角大楼,拉姆斯菲尔德此后6年间好过的日子不多;如今,这位花白头发的74岁老人,以辞职的方式挥别所有争议、谴责和压力,把离任第一天当作“最好的一天”。 12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发表告别致辞。新华社/路透
举步维艰
一场“9·11”恐怖袭击对美国造成空前挑战,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接踵而至,战后危机层出不穷,使拉氏的第二任防长生涯举步维艰。
尽管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非议,但以拉氏为重要成员的白宫决策核心一直以国家安全和爱国主义等概念争取民众理解和支持,顶住压力。然而,进入2006年,随着伊拉克教派冲突加剧、政治进程缓慢和驻伊美军伤亡增加,任何概念都显苍白。
伊拉克战争中,输家不只是萨达姆政权。11月美国中期选举,白宫及其代表的共和党终于不得不承认摆在他们眼前的答案。反对伊战政策的民愤高涨,体现在投票结果上:民主党夺回失去12年的国会控制权。
一叶落而知秋,考虑2008年总统选举中的“决胜局”,共和党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修正对伊政策。为了给解决伊拉克问题提供“新视角”,作为败选后第一步,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提名前中央情报局长罗伯特·盖茨接任。
“鹰派”降落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拉姆斯菲尔德最终离开与他一贯为官风格有关系。此前,五角大楼军方官员乃至媒体评价他控制欲强、桀骜不驯、固执己见,执意说服白宫发动伊拉克战争,战后又犯了一系列技术性错误,导致驻伊美军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还有一些人认为,白宫在重压之下“挥泪斩马谡”,使拉氏充当伊拉克战争政策失败的“替罪羊”或“避雷针”,唯有“丢车”,才能“保帅”。
然而,从更广泛角度加以分析,拉氏个人政治命运折射出美国政坛新保守主义势力的颓势。这股近6年来因为伴随共和党执政而得以盛行的思潮在外交领域引发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使以拉氏为代表的一批“鹰派”人物大行其道,结果在打击恐怖主义这一需要国际社会合力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上碰壁。
就下野而言,拉氏并不“孤独”。另一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也因在联合国不受欢迎而无法得到国会批准连任,不得不辞职了事。
“壮志”未酬
在五角大楼12月8日发表告别演说时,拉姆斯菲尔德面带微笑,告诉台下数百名国防部文职官员和军人,离开防长的岗位,他依然“非常骄傲”。他开玩笑说,任期内最好的一天应是盖茨接任第一天。
尽管拉氏此前两次提出辞职,此次“终于如愿”,但不难发现他心中依然“壮志未酬”,否则,他不会在最后一次以防长身份突访驻伊美军部队时发出“敌人必须被打败”的呼声,也不会在辞职两天前还向白宫提交呼吁调整伊拉克政策的秘密备忘录。
无论是遗憾、还是解脱,拉姆斯菲尔德算是幸运地暂时摆脱了伊拉克战争泥潭,无官一身轻的他打算写书,记叙五角大楼生涯,而白宫则不会由于更换防长而变得日子好过。现实之中、压力之下,白宫正酝酿伊拉克政策调整方案,但难以想像有哪种方案能挽狂澜于既倒。(王薇)
(责任编辑:黄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