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9时,农民马新五的媳妇赵大姐早早地打开自家院门,一遍遍出门寻看,她在等着“医疗大篷车”开来,再给他老伴看看病。9时半,一辆白色面包车开进了赵大姐所在的林甸县花园乡齐心村,这就是大庆油田总医院让北医院的“医疗大篷车”,内科张医生和护士们带着心电测试仪、氧气袋等下车直奔赵大姐的家门,为老马复诊。
“大篷车”进村送医药
方便到家
老马得的是心脏病并伴有肺气肿,呼吸困难、排尿困难。2005年,让北医院的“医疗大篷车”下乡义诊时发现了马新五的病情严重,将他接到医院进行了及时治疗,病情得到缓解后就送他回家里静养。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老马的病情有所好转,医生们随着“大篷车”定期到他家来巡诊。用老马的话说,没有“医疗大篷车”,他早不行了。给老马复查完,临出门时,张医生还叮嘱,冬天关门关窗要注意防止煤烟中毒。
在齐心村村委会里,知道“医疗大篷车”来了的村民们早早就排着队等着看病。“大篷车”一进院,大家围拢上来帮着搬B超机、心电测试仪等医疗设备。村民们都说:“以前看病难,路远破费多,现在方便了,小病在村里由来巡诊的医生诊治,大病就坐这个大篷车去城里医院,方便到家了!”
很快,半天时间过去了,在医生们为村民检查、治疗的同时,“医疗大篷车”已经往返了两趟,将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村民接送到了医院。
“医疗大篷车”是让北医院于2001年9月开通的卫生支农专用车。5年来,“医疗大篷车”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地下乡免费接送农村患者12000多人次。该医院还通过为村民减免医药费、骨干医生下乡巡诊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均衡城乡卫生资源,有效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可行之路。
齐心村村支书潘玉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齐心村人口多,土地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看病对农民是个很大的负担。自从让北医院和村里建立联系后,每当村民有个大病小病,我们就给医院打电话,医院总能及时派车来。5年来,村民看病真是省了不少钱。
齐心村村长孟德彬说,这两年村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有一点小毛病就及时去看医生,不像以前得了病就挺着、拖着。经常下乡义诊的让北医院副院长张雅芝对此也深有体会,她说,现在每次义诊时医生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医务人员常常忙得吃不上午饭。
城里闲置的卫生资源,在农村激活
让北医院院长付井成向记者介绍说,医院附近有十几万农民,因为看病远、看病贵,小病挺、大病拖。将医疗服务范畴拓展到这部分弱势群体,让城市闲置的医疗资源为缺医少药的农民服务,是他们的初衷。2001年10月起,让北医院决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通卫生支农“大篷车”、对农村患者的医疗收费给予半价优惠、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妇科正常生产限价500元,阑尾炎手术500元。医院依靠薄利多销站稳了脚跟。据统计,现在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增加了50多人,其中农村患者就占了1/4。
医院的努力赢得了农民的认可和赞扬。今年1至10月,“医疗大篷车”共出车上百台次,接送农村患者近3000人次。与去年相比,服务面积扩大了20平方公里。医院收到农民送来的感谢信12封、锦旗3面。很多农民还把自产的瓜子、蔬菜和鸡蛋,以及亲手烙制的煎饼送给医务人员,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让北医院为了给农民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今年,他们专门成立了爱心服务站。村民就诊时,服务站会派专人全程陪同;对于需要到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会诊的,服务站负责联系;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服务站定期进行随访。医院还特意在门诊设立了一个农村患者休息室,并为他们准备了饮水机、电视和报刊杂志。
让北医院的做法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卫生部部长高强了解到“医疗大篷车”的事迹后,做出批示:大庆油田总院让北医院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习和借鉴。
现在,一台”大篷车”每周两次下乡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患者的需求,医院正准备购置两台新车,组成一个“医疗大篷车队”,每周再增加一次下乡义诊巡诊时间,让更多农民受益。
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25日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城乡居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个结论来自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的“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这个调查覆盖了28个省区市城乡的7140多个住户,获得有效问卷7061份。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这个比例甚至高出了10.6%的教育支出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城乡居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上升过快的问题。##center#######0-center##### ##/center##
为王新五检查身体。##center#######1-center#######/center##
医疗大篷车行驶在乡间。##center#######2-center##### ##/center##
医疗大篷车受到村民欢迎。
(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