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胞赎买捐献 31件西汉瑰宝回归陕西
覆盖的红布缓缓揭去,31件闪烁着2000多年历史光泽的西汉文物在流失海外多年后,终于将略带“疲惫”的“面容”展现在家乡人面前:小巧玲珑的陶制编钟,表情严肃的裸体陶俑……它们似乎在说:“我们,终于回来了!”
昨日上午,“海内外华人捐赠西汉文物新闻发布会”在省文物局举行,由美籍华人范世兴先生等14位海外侨胞和国内爱国人士捐赠的31件西汉珍贵文物首次公开露面。
14位爱国人士
无偿捐文物
这31件西汉文物包括:陶编钟一组9件,着衣式男性裸体陶俑4件,着衣式女性裸体陶俑6件,着塑结合式彩绘陶俑12件。经专家初步鉴定,它们几乎都是等级以上的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组),三级文物10件,其余2件为一般文物。
据了解,今年初,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夫妇在网上看到几家美国古董店出售中国汉代文物,他们及时与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取得联系,通过网上传输照片,在初步确认文物真伪和时代后,立即订购古董店即将出售的31件文物,同时联系旅居国外的爱国侨胞黄翔华等共14人,联合出资购买并把它们无偿捐赠给祖国。
31件瑰宝估价
数百万美元
由于路途遥远等诸多原因,参与捐赠文物的14位海外侨胞和国内爱国人士昨日并没有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也不愿透露从国外赎买回这些文物花费了多少钱。“虽然捐赠者不愿透露从国外赎买回这些文物花费了多少钱,但这31件文物件件都称得上瑰宝,可以说价值不菲!”有关专家表示,这些文物的价值高达数百万美元。
2007年春节前后
正式亮相
根据捐赠人的意愿和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的决定,这批珍贵文物正式入藏汉阳陵博物馆。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表示,范世兴先生等人捐赠文物的行为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关心和热爱,其高风亮节和爱国之心令人钦佩,近期将对捐赠人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鼓励他们的善举。
汉阳陵博物馆馆长吴晓丛透露,这批珍贵文物移交后,该馆将对其进行认真保护和修复,并计划在2007年春节前后举办特别展览,届时这批珍贵文物将亮相古城与广大市民见面。
部分回归陕西文物
六件西汉黑裸俑2003年6月26日,6件被走私到美国的西汉黑裸俑被成功追索回国后,移交汉阳陵博物馆收藏。这6件西汉黑裸俑,是犯罪团伙于2001年盗掘西汉窦太后墓贩卖文物的一部分。
一件战国青铜鼎2006年4月10日,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等人,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捐赠一件战国青铜鼎,上有战国、西汉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刻铭50余字。此件青铜鼎为战国、汉代时期遗传下来的珍贵文物,它对研究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度量衡制度及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身世揭秘
陶俑可能来自霸陵?
31件西汉文物终于回到了家乡,但是新的谜团又产生了:它们是不是汉阳陵的陪葬品?这些陶俑和陶编钟的“主人”到底是谁?昨日,我省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和韩伟等专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袁仲一先生表示,这批俑和秦兵马俑相比有着显著的继承关系。从俑的风格看,都是写实的作品。秦俑是模仿军队各种各样的兵种塑造的,这批汉俑则显得眉清目秀,其造型比例反映的是现实生活。这些汉俑所代表的身份值得研究,从造型和着衣方式上看,他们应该不是高级贵族,而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劳作者”。另外,从制作手法上,这批汉俑继承了秦俑绘塑结合的方式。
韩伟表示,这些陶俑与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发式、造型等对比来看,毫无疑问是属于西汉的文物,并初步推测这些陶俑是从汉景帝以前的西汉帝王陵出土的,很可能是汉文帝、窦太后时期的陶俑。因为从面容上看,这些陶俑神态略显严肃,而汉阳陵出土的陶俑表情显得比较喜悦。这是因为西汉初期文帝时,国家刚刚实行休养政策,经济实力还不强盛,人民生活还不太富裕;而到了景帝时,经过文景之治,汉王朝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人民生活相当安乐。可以说,这些陶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据介绍,这些文物中有部分陶俑的形体和制作工艺与2003年我国从美国索士比拍卖行追索回来的那批西汉黑俑十分相似,那批黑色陶俑是盗墓贼从西安市东郊汉文帝“霸陵”的一个陪葬墓中盗出的。因此,专家推测,这批刚回归的西汉陶俑是不是和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不是属于霸陵陪葬墓里的文物,还值得进一步考究。
细观瑰宝
陶编钟9件
由小到大依次排列,高度约为15-26厘米,属仿青铜礼器而制作的明器,模制、器形精美,比例合度,由器表残留颜色推测当时为一组粉白彩编钟。
这组编钟与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编钟制作工艺和形制基本相同,属贵族陪葬用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着塑结合式彩绘陶俑12件
身高约为61-63厘米,按彩绘工艺可分三类。第一类10件,通体为粉彩,上身和下肢为粉红色,腰部向下塑出朱红色棉袍;第二类1件,上身和下肢为橙红色彩绘,腰部向下塑有朱红色粉彩棉袍;第三类1件,上身和下肢为橙红色彩绘,腰部向下有粉白色粉彩棉袍。部分陶俑面部彩绘保存较好,眉目清秀,神态自然,躯体比例合度。
属西汉时期塑衣式和着衣式陶俑相互演变时期的典型过渡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研究价值。
着衣式裸体女俑6件,身高约为47-56厘米,通体为黑色,躯体瘦小,利用写实的手法塑刻了各器官。肩部两侧各有一圆孔,用以安装木质臂膀,便于穿着丝制衣服。发型中分后下垂,个别陶俑发型刻画较细,女性特征明显。
原俑体表面为橙红色,因后来受到外部存储环境的影响成为黑色。
着衣式裸体男俑4件,男俑身高约为60-61厘米,从颜色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1件,发为黑色,颜面、躯干和下肢均为橙红色,躯体器官毕备,肩部两侧各有一圆孔,用以安装木质臂膀,便于穿着丝制袍服;第二类3件,通体为黑色,发型中分向后梳辫上盘横插笄,全身为裸体,躯体比例合度。
该类陶俑的形体和制作工艺,与2003年我国从美国索士比拍卖行追索回来的那批西汉黑俑(现由汉阳陵博物馆收藏)十分相似。
捐赠感言
我们也是黄土塑成
日前,捐赠代表范世兴和邓芳夫妇特地从美国底特律致函省文物局,表达了他们对文物顺利回归的激动心情:
“闻讯我们集资购回的捐赠文物已安全抵达汉阳陵博物馆,我们真是既激动又高兴。这些见证中华民族伟大沧桑历史的珍贵文物,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得以返回乡梓,重见故土山河,在汉阳陵博物馆的新家重新安身立命。
今年年初,我们从美国、新西兰、泰国等地发现一些出售中国文物的网站。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学习和多方请教,并通过牛津实验室做热释光测试,在陕西省文物局及汉阳陵博物馆的帮助下,终于断定这些都是走私流落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于是,我们呼吁平日诸位好友联手抢救祖国珍贵文物,大家纷纷鼎力相助。这次文物捐赠得以成功,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段时光令人难忘。我们从可爱的陶俑身上,感受到岁月不断、历史不竭的同根之情;历史的确是一面明镜,照亮了我们的情怀。我们只要面对那些陶俑的身姿,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身形,我们不正是一把黄土塑成的吗?千千万万个你和我,千千万万个陶俑,更有同一颗从没有变过的心,那颗可鉴日月的中国心。在此,我们希望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能为珍惜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4位捐赠者名单
万红 北京 王超敏 北京
施茜 上海 黄翔华 美国
刘苹 加拿大 陈勇 美国
蔡明奇 美国 邓清 美国
李涛 加拿大 王雷 美国
黄岚 美国 王纲 美国
范世兴、邓芳夫妇 美国
文物回归
民间赎买是重要渠道
记者了解到,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掠夺;二是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带出境;三是一些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奸商,以极低价格买下文物偷运出境;四是通过正常交易或赠
送流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其中陕西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数以万计”。
为抢救流散文物,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但由于资金有限,现阶段中国只能收购少量有代表性的、艺术价值极高的珍品,大量文物仍无力收购。
从实际情况来说,文物归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归国,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赎买。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彪/文 苗波/图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