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飞金陵晚报报道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许多名贵鱼类的“家园”,可以说它是淡水渔业的摇篮。然而,经过数年的捕捞,很多人都很关心,长江里还有多少鱼类存活?记者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了解到,从2001年起,专家们就开始和环保部门进行长江江苏段鱼类物种课题的调查,经过5年的“收集”,长江江苏段渔业资源现状终于被摸清。
现状篇:渔汛已经无法形成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彭刚向记者介绍,总结长江江苏段鱼类的现状就是:近年来,长江江苏段鱼类种类减少,规格下降,低龄鱼增多,资源衰退严重。据悉,上世纪70年代,鲥鱼、刀鲚、凤鲚、中华绒螯蟹还能形成渔汛,渔民们捕之不及;上世纪80年代,鲥鱼、刀鲚、中华绒螯蟹产量减少;90年代,鲥鱼已基本消失,刀鲚、中华绒螯蟹捕捞产量锐减,鳗苗和蟹苗产量大幅度下降,几乎形不成渔汛,唯一形成渔汛的仅凤鲚一种。90年代江苏长江水产捕捞量在5000~8000吨左右,近年来长江捕捞量占江苏淡水捕捞量的比重不断减小,经济效益逐年降低,个别品种资源下降趋势十分明显,部分品种已到“濒危”的地步。
调查篇:江苏段鱼类108种
彭刚说,在环保部门的配合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2001年以来,就对长江江苏段鱼类进行定期调查,全段共设立了7个监测点,进行守株待“鱼”。历时5年的监测,收获不小。据悉,专家整理过去长江江苏段鱼类出现的历年资料,长江江苏段共有历史记录的鱼类161种,分别隶属于19目42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占长江江苏段鱼类总数的37.65%。但是,这次调查的结果却只采集到长江鱼类108种,还有53种鱼至今还不知道是否存活于长江江苏段。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虽然江苏全江段的优势鱼种还有不少,但这些优势品种鱼的平均体重却只有0.974至292.431克,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的态势让人不可思议。
江苏段出现新种鱼
不过,这次调查也有欣喜,因为在位于南京的江浦监测点网到了一条从来没见过的鱼。据介绍,新发现的这个鱼的嘴唇与其它鱼的嘴唇不一样。它的上嘴唇中间是裂开的,外形上上嘴唇是左右两瓣,这条鱼有可能是“负沙鳅”的一个变种,因此专家给它取名“异唇负沙鳅”,由于只获得一个样本,因此还需要再进行“同类获得”。另外,在镇江段专家还惊喜地采集到了7尾鲤科鱼类,经鉴定认为是片唇鱼句的一个新种,命名为镇江片唇鱼句。
濒危物种重新“回归”
除了新种鱼,调查中专家还获得了3个省新记录的鱼,分别是遮目鱼、长鳍吻、尖头塘鳢。而且一些易危和濒危物种的鱼类也出现了,如中华鲟(易危)、胭脂鱼(易危)、松江鲈(濒危)、白鲟(濒危)、长身鳜(濒危)等。
污染导致畸形鱼类增多
专家说,江水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由于江苏沿江地区城镇密集,两岸建有大、中型企业300多家,大型港口5处,大、中型码头300多座,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港口码头废水排入长江水域,并且江苏还要承受上游过来的大量污水。这导致沿江部分水域形成近岸污染带,石油类含量超标严重,水质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致使鱼类种群减少,鱼病盛行,畸形鱼数量增多。
珍稀鱼类被螺旋桨打死
调查中,专家还发现,长江里运行的那些船只,正在跟鱼类的生存“争夺”地盘。“特别是机船螺旋桨击毙珍稀鱼类的情况越来越多,造成珍稀水生生物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剧。”比如,2005年7月17日,长江南通段惊现一条被轮船螺旋桨切去尾部的巨大中华鲟,其尾部被巨轮螺旋桨活生生地切去,而这条中华鲟是国内已知最大的中华鲟,比南通收藏的中华鲟标本还长1米多。
闸坝修建使鱼类无家归
闸坝修建让很多鱼类回不了家。专家说,大量的闸坝使湖泊的通江功能彻底消失,破坏了鱼类的洄游规律,使得水域的生态系统不断被分割、萎缩,对鱼类产卵及索饵场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顺利完成生命演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直至丧失。启示篇:尽快建设救护中心彭刚认为,长江江苏段应该加快“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同时也应该加大江苏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站建设。
启示篇:尽快建设救护中心
彭刚认为,长江江苏段应该加快“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同时也应该加大江苏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站的建设。
新闻附件
鱼类资源小型化敲响警钟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一旦生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严重后,将给生物资源再生和恢复带来困难,鱼类种群同样如此。因此采集样本时专家发现鱼类小型化,给长江江苏段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敲响了警钟。据了解,江苏省原来就有20多个县(市)产鲥鱼。10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捕杀幼鱼,再加上长江上游的闸坝修建等原因,产量急剧下降,1974年江苏鲥鱼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344吨,虽经多年保护,至1986年仍仅为11吨。目前,鲥鱼已近绝迹,被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鱼类。 |